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構中國利率之謎

http://www.CRNTT.com   2014-10-20 08:40:44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訊/9月CPI同比增速僅為1.6%,PPI更是連續31個月負增長,顯示中國離通縮越來越近,並伴隨通脹數據的不斷走低。中國的實際融資成本卻在不斷走高,9月的10年國債的名義收益率均值為4.16%,僅高於歷史均值50個基點,而實際收益率名義收益率減通脹已高出歷史均值150多個基點,近3年來呈現不斷走高的態勢。中國的利率問題,再次引起關注。

  經濟觀察報發表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張濤文章表示,按照經濟學理論邏輯,一般在經濟上行期,由於經濟預期向好,總需求基本會呈現不斷擴張的態勢,相應投資和消費的需求均會上升,雖然這兩類投資需求對於市場利率的影響路徑不同,但結果均是推高利率水平:投資需求的上升直接帶來融資需求規模的快速擴張,相應推高市場利率;而消費需求的擴張如果觸發通脹的不斷走高,那麼可能帶來貨幣當局加息政策實施,進而才帶動市場利率提升。反之,一般在經濟處於下行期的時候,由於總需求的疲弱,利率水平一般也會隨之下降。

  實際上,如果觀察2012年之前的中國經濟數據,上述經濟規律得到了驗證。但是2012年之後,上述經濟規律並沒有在中國的經濟數據中得到體現,反而在經濟增速不斷下行的同時,市場利率一直處於高位,而且在貨幣當局不斷釋放流動性的背景下,市場利率上行壓力始終沒有消除,出現了所謂“中國利率之謎”。

  資金需求旺盛

  文章分析,解構中國利率之謎,首先需要看看資金供給端的情況,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廣義貨幣供給M2、基歹幣的平均增速和GDP的名義增速均值大體相當,在15-17%左右;2012年至今,中國GDP名增速均值為9.5%,而M2和基歹幣增速的均值分別為14%、11.4%。因此,雖然中國的貨幣政策取向在2012年之後,由寬鬆轉為了穩健,但僅與經濟增長需要相比,央行在資金供給層面做出明顯的收緊,不過期間中國的貨幣供給機制確實發生了深刻變化,至於此點的影響隨後再說。

  由此可見,中國利率之謎的緣起更應該是資金需求端的事情。

  觀測資金需求就需要有一個經濟數據指標,而2011年起央行開始公布的社會融資數據的指標,無疑是目前最好的指標。

  而觀察社會融資總量和M2的實際情況,2012年之前M2的曲線基本都在社會融資曲線的上方,即資金供給量略微超過資金的需求量,2012年之後,兩條曲線的關係出現了反轉。同時在資金需求的結構方面,信貸類融資和非信貸類融資的比例,由2012年之前的“六四格局”變為了“四六格局”。由此有兩個結論是顯而易見的,一是與並沒有明顯收緊的資金供給相比,資金需求相對旺盛;二是資金需求個體對於非信貸類融資的依賴度不斷提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