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年年都可能是“萬歷十五年”

http://www.CRNTT.com   2014-11-27 11:38:21  


黃仁宇著:《萬歷十五年》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訊/”正因為對於一個國家或者組織來說,年年可能都是‘萬歷十五年’,所有國家的領導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萬歷十五年》這一部警世之作,並且真正理解這本書的含義。“ 學者唐世平撰文《年年都可能是“萬歷十五年”》如是說。

  已故著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是一部詭異的作品。整部書描寫了明朝萬歷年間的幾個人物的故事,從萬歷皇帝本人到他的兩任首輔(張居正和他的繼任者申時行),他最著名的軍事將領(戚繼光),明朝最為後世稱道的官員(海瑞),和一位有點近乎癲瘋的詩人加哲學家(李贄)。全書讀起來就像傳記小說,而不像一部嚴肅的歷史學作品。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就更是讓人費解。書的英文書名直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其實,黃仁宇先生是想用他的書名來暗喻一個“deep irony”,並以此來表達一個極其深刻的理解。黃仁宇先生希望我們在看完了這些人物小傳後,能掩卷而思,幡然頓悟出一個他並沒有直接說出來的極其深刻的理解:一個王朝的潰爛和衰敗可能並無特定的起點,因而通常是深藏不露的。在看起來依舊祥和的太平盛世背後,整個體系可能早已病入膏肓,無力回天。

  而那些為歷史學家和我們津津樂道的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大失敗”,比如明滿遼東之戰(1618~1619)、鴉片戰爭、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第一次中日戰爭、西法戰爭(1635~1649)、西班牙在西班牙王位之戰(1701~1714)中的失敗、法國大革命等等,都只是向外部世界和一個國家的精英最後證明一個王朝的潰爛而已,所謂的“未戰先敗”。

  因此,對一個王朝國家來說,年年都可能是“萬歷十五年”。正如黃仁宇先生在結束他對1619年明滿遼東之戰的討論時寫到:“它(明軍在遼東大戰中的慘敗)是明王朝的官僚制度及其日常運轉所招致的不可避免的結果。”用吳思先生《潛規則》裡的一個妙語來說,一個國家常常是不知不覺地就進入了“崇禎死彎”,而即便崇禎皇帝後來再勵精圖治也拐不過來這個死彎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