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應對增速換擋期的新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5-01-02 09:07:49  


中國經濟轉向“新常態”包含了明確的轉換方向、時間和持續改革三個方面。轉換的方向就是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型增長。
  中評社北京1月1日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投資、出口、生產、要素的禀賦、市場、資源約束、風險和宏觀調控九個趨勢性變化定義了新常態,把握了中國未來發展新階段的基本特征。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從規模擴張向高效均衡發展階段的轉換過程,它具有明確的轉換方向、時間和轉換中所具有的持續結構性改革和政策性調整特征。

  一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張平文章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了中高速經濟增長的新常態,有著明顯的結構性加速向著結構性減速轉換的特征。趕超過程中的結構性加速因素,如人口紅利,二元經濟下的廉價勞動力,政府產業政策幹預下的工業化發展,全球大繁榮帶來的需求等積極因素逐步結束,結構性加速因素變成了減速因素,只有體制與結構性改革才能改變原有的增長方式,向著經濟增長新階段轉換。

  這一轉換過程必然伴隨著: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這一結構調整已經不是原有意義上的一二三產業的比重高低調整了,而是更為廣泛的經濟結構的調整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意義首先在於如何重振內需,即通過內需拉動中國經濟;其次內需調整過程中不斷提升消費需求比重,其重要的內容就是要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第三,進行現代產業部門的優化轉型升級,促進現代產業部門持續提升產業效率,而不是簡單地關注產業結構比例;第四,區域結構調整將以跨行政區劃進行城市群的發展為新帶動,如京津冀經濟圈、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超大城市群等跨行政區劃的區域空間布局啟動,為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空間。

  提高要素供給質量成為提高競爭力的新常態。低成本土地、低工資勞動力、低環保成本、低稅收成本等低成本的要素供給推動規模化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依靠壓低土地成本、勞動成本和環境成本等形成的特殊優勢將逐漸消失,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者應該來自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力資本的提升。通過提高要素供給質量和配置效率才能持續改進中國的競爭力,這也要求改革要素的供給與配置機制,只有市場化改革才能改善供給機制和激勵要素供給質量提高,才能有效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進步。

  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新常態的關鍵。傳統趕超過程中過度依賴於政府配置資源的模式讓位於市場配置資源,打破政府幹預配置資源成為改革的一條紅線,這里包括大量的改革內容,如要素價格調整,國企改革,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政府行政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農村土地改革等多方面,這些改革將成為現階段最為重要促進經濟高效均衡發展轉型的核心內容。

  中國經濟轉向“新常態”包含了明確的轉換方向、時間和持續改革三個方面。轉換的方向就是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型增長。

  一是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部門的過渡,農業部門的勞動效率與現代部門的勞動效率一致,實現城鄉一體化,經濟結構調整更主要依靠市場進行“出清”調整。中國當前完成了產業結構增加值的現代化轉化,但沒有完成就業配置現代化的轉化,農村部門就業仍占30%,很多農民完成了職業轉換,但沒有完成身份轉換,中國仍處在中國二元結構轉化過程中。

  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還沒有完全成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狀態。改革仍然是這一階段重中之重的任務。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