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自貿區:經濟特區的升級

http://www.CRNTT.com   2015-01-07 09:36:55  


  中評社北京1月7日訊/繼上海自貿區運行一年之後,天津、廣東、福建三地入選第二批自貿區,再度引燃了國內外對中國自貿區的關注熱情。

  上海商報發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文章表示,中國設立的這4家自貿區本質上是旨在發展開放經濟的經濟特區的一種,就開放程度而論,自貿區堪稱經濟特區“終極版”。

  經濟特區的前世今生

  文章介紹,旨在發展開放經濟的經濟特區始於歐洲。1547年,意大利在西北部熱那亞灣里窩那Livorno城設立雷格亨Leghoyh自由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經濟特區,自由港、自由貿易區等“國境之內、關境之外”的經濟特區開始流行於西歐,並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概莫能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世界已有26個國家設立了75個經濟特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世界經濟特區取得了更大發展,到1990年代初,其數量已經多達600餘個。更重要的是經濟特區功能、種類大大豐富,昔日功能相對單一的貨物貿易自由港、自由貿易區被注入了越來越多的出口加工等功能,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此尤為熱衷。時至今日,世界各國和地區設立的經濟特區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種類: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自由邊境區、貨物過境區。

  由於中國作為後發的發展中國家而在社會上仍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心理弱勢問題,更由於自由港制度最初是由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強加於我們的,時至今日,有不少人擔憂自貿區建設會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無法承受的衝擊。這種擔憂可以理解,我們也應該永遠時刻注視跨境資本流動的潛在衝擊力,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擔憂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成為現實。如前文所述,經濟特區最初就是當時位居國際經濟領先地位的西歐國家率先設立的,美國也長期是北美洲設立經濟特區最多的國家,美國1934年通過的《外貿區法案》鼓勵和設立的主要是貨物貿易倉儲轉運中心;1950年後又通過法案,允許貨物在外貿區內製造和展出;進入1970年代後,美國對外貿易區發展提速,到1990年就超過了200個,遍及全美各州。

  除港澳這兩個特殊城市之外,二戰後中國設立經濟特區的實踐始於台灣地區。在經濟增長模式從進口替代轉入出口導向的背景下,台灣於1966年在高雄設立了亞洲第一個出口加工區,1969年又在楠梓、台中設立另外兩個出口加工區,對台灣開放經濟的發展與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1963年-1973年間,台灣出口年均增長32.4%,進口年均增長26.2%,工業年均增長18.5%,其中製造業年均增長20%;從1971年起,台灣持續多年的貿易逆差開始轉為連年貿易順差,擺脫了掣肘絕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經濟發展的外匯缺口。

  台灣在經濟特區方面的成功實踐不可避免地投入大陸方面的眼簾。1972年尼克鬆訪華之後,中國自近代以來第一次得以以平等地位步入國際主流市場,以中美貿易突破為代表的對西方貿易迅猛發展,中國開始得以全面利用被隔離20餘年的世界市常在此背景下,最高領導層注意到了台灣在這方面的實踐及其成功。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外賓時不止一次提及我們正在研究台灣發展出口加工區的成功經驗。所有這些研究,為改革後1979年設立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大經濟特區城市做好了思想準備。

  正因為這樣的厚積薄發,廣泛汲取世界成功經驗,中國的經濟特區實驗取得了舉世聞名的巨大成功。時至今日,與最初觸發我們學習效仿的台灣地區相比,中國大陸的經濟特區建設早已青出於藍。各類經濟特區不僅為數眾多、規模宏大,而且種類繁多,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邊貿區……對全世界經濟特區種類的豐富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存在發展不成功甚至堪稱失敗的個案,但就總體而言,各類經濟特區對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深圳在短短30餘年里成為擁有千萬人口和強大高新技術產業、充滿活力金融服務業的大都市,老城市的各類特區、試驗區也成為本地舊貌換新顔的發動機。隨著其他國家學習、引進中國經濟特區建設經驗者日增,隨著中國在海外投資建設五十個“深圳”海外中國經貿合作區的計劃逐步鋪開落實,中國經濟特區建設會日益具有國際意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