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北京專家:找回屬於兩岸的國家認同框架

http://www.CRNTT.com   2015-04-17 00:03:39  


 
  在思想政治宣傳和教育層面,李登輝、陳水扁和民進黨搞“台獨”運動和“去中國化”教育,對統獨議題和族群矛盾進行政治操弄,使民粹運動與民主運動合流,本土的民粹運動轉化為“台獨”的政治訴求和社會訴求,青年的國族意識淡薄,社會的“台獨”意識增強。“台獨”勢力的政治操縱影響了民眾的政治認同,部分改變了民意。

  因此,今日台灣的認同問題不是簡單的“台獨”問題,它既有社會現實和技術操作因素,又有歷史文化和國際因素,是台灣的歷史文化遭遇和悲情受害意識,兩蔣時代的仇共、反共宣傳,世界大格局下的兩岸社會疏離(意識形態、制度差異和兩岸的對抗、隔絕),綠營的“台獨”實踐和政治操作,不滿執政者、反體制者的錯誤歸因“五流合一”的結果。

  正本清源:找回屬於兩岸的國家認同框架

  台灣的統獨意識和認同問題出在,把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內涵從國家認同剝離,並將對大中國的國家認同窄化為大陸認同,製造美化的台灣認同與醜化的大陸認同之間的價值衝突和對立。與此同時,竭盡所能地使台灣意識異化、扭曲、轉化成“台獨”意識。

  要解決統獨意識的異化問題和“台獨”問題,必須認清本質和問題,進行價值觀和認同的再造。首先要改變島內民眾對大陸的錯誤印象、觀念和意識,使其認識到台灣的發展和未來前途繫於大陸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在此基礎上,釐清、明確中國國家認同的內涵,重新塑造正確的國家認同,回到包含中華民族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內涵的三位一體的國家認同。要改變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歷史文化教育的撥亂反正是必要條件。

  國家認同的強化還要進行兩岸整合,建構共同價值(高鵬:“須重新審視台灣統獨民意——從島內學界民意策略研究談起”,《中國評論》2014年9月號),建立多元包容的共同價值觀和大中國國家認同。大中國國家認同是包括大陸制度體系和台灣制度體系在內的兩岸制度體系和認同,兩種制度體系不是非此即彼的競爭性、敵對性關係,而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動態的、指向未來的、共同形塑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大中國。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是屬於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是可以共享的,是機遇而不是挑戰,是動力而不是壓力,是長久的而不是權宜的,是兩岸共同的未來和希望。

  今後兩岸的統一也不是簡單的大陸吃掉台灣,更不能理解成專制、落後、不民主統一民主、自由,大陸也是民主、自由、人權的,而且可以預期,這些會做得越來越好。兩個社會其實並無本質差別,兩岸的統一將是兩種社會制度模式的融合,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台灣不能再“自轉”了,也不能圍繞美國和西方的價值觀“公轉”,而應該與大陸結成命運共同體,圍繞兩岸新的前途、國家的將來、中華民族的未來尋找出路和光明前景,同轉共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