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找准中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15-08-17 07:01:11  


中國制造業始終堅持穩步發展,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已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
  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主戰場。“十二五”以來,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中國製造業始終堅持穩步發展,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已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

  中國較短時間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

  上海證券報發表特約撰稿人梁達文章分析,1。中國已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

  近10多年來,中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總體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不僅對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2.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5.9%。2013年,中國製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達到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2014年,中國共有100家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製造業企業56家(不含港澳台),連續2年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數僅次於美國(130多家)的第二大國。

  近10多年來製造業的快速發展,直接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增強了中國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國際分工地位。從國內看,建國60多年來,中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9%,增加了1倍多,促進中國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

  從國際對比來看,1990年中國製造業占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為19.8%,躍居世界第一。自19世紀中葉迄今,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歷程,中國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2。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

  在500餘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產品產量位次不斷前移。如粗鋼、煤、水泥產量分別由1978年位居世界第五、第三、第四,現在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2007年粗鋼產量已占世界鋼產量的1/3多,煤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8%以上,水泥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超過45%以上。原油由1978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發電量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一位。

  3。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部分關鍵領域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社會創新要素不斷向企業集聚,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快速增長,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8318億元,比2008年增長2.7倍,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08年的0.6%增加到2013年的0.8%。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擁有科技機構5.2萬個,比2008年增加了1.87倍;規模以上企業共申請專利53萬件,是2008年的3.4倍。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新支線飛機、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

  製造業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創新最集中最活躍的領域。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國工業領域技術創新經過模仿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個階段,創新要素在總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產業總體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正在由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轉型。2014年,中國全社會R&D 經費投入13312億元,占GDP比重達2.1%,是2008年4616億元的2.9倍;按照匯率計算,中國R&D經費投入總量位居世界第三,投入強度在新興發展國家中居於領先地位。

  4。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圍繞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這一主線,支持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大技術改造和提升工業技術水平,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取得積極成效。

  一方面,重點行業先進產能比重快速提高,智能製造、高速軌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值占裝備製造業比重超過10%,海洋工程裝備接單量占世界市場份額29.5%,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占海外市場的份額達到40%,國產品牌智能手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

  另一方面,淘汰落後產能取得積極進展,電力、煤炭、煉鐵、煉鋼等21個行業均完成了2013年淘汰落後產能目標任務,全國共淘汰電力落後產能544萬千瓦、煤炭14578萬噸、煉鐵618萬噸、煉鋼884萬噸。製造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戰場。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同時製造業內部結構也逐漸優化,先進產能比重持續上升,低端落後產能不斷淘汰。按照目前標準,中國低端落後產能已經基本淘汰完畢。

  5。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工業空間布局不斷優化

  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轉型升級的總要求,推動優勢企業、優勢產業集約集聚發展,產業空間布局不斷優化。一是企業兼並重組效果逐步顯現,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2014年6月,中國汽車銷量前十名的企業(集團)生產集中度達90%,比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2013年水泥行業前十家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37.8%,較2010年提高了12.7個百分點;平板玻璃行業前十家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53.5%;電解鋁行業前十家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68%。二是優化重點產業布局和推動產業有序轉移。2014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8.4%和10.6%,分別高於東部地區0.8和3個百分點。

  離製造強國尚有一定差距

  文章認為,近幾年來,隨著製造業規模的擴張,中國的優勢地位進一步提高。但總體來看中國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未來的任務依然艱巨而緊迫。

  1。缺乏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和品牌企業

  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領軍企業發展不足。企業在品牌設計、品牌建設和品牌維護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品牌化發展滯後。據統計,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內地僅有29個品牌入選,遠低於美國、法國和日本。第三,標準體系整體水平不高。

  據統計,中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標準更新速度緩慢,“標齡”高出德、美、英、日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同時,中國行業領軍企業發展水平與製造業大國地位也不相稱。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34.3萬家,工業增加值達到21.1萬億元,居全球第一,但中國內地進入“世界500強”的工業企業僅36家,領軍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遠低於工業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2. 自主創新能力還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中國製造仍處於價值鏈中低端

  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專利申請數量大幅上升,2014年中國授權的發明專利共計23.3萬件,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大量的關鍵零部件、系統軟件和高端裝備基本都依賴進口。例如,2013年,中國80%的芯片都依賴進口,進口總額達到了231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5%,進口額超過了原油,是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活動不夠活躍,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中國基礎研究比例不足5%,僅僅是發達國家比例的1/4。原隸屬於各工業部門的院所改制為企業之後,更多的資金、人力和管理開始從共性技術領域轉到應用技術和商業化領域,不再從事共性技術的研發,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體弱化。

  同時,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擁有不同的評價機制和利益導向,各自創新活動的目的嚴重分化,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由於創新能力不強,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尚處於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製造—加工—組裝”環節。

  3。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

  長期以來,中國製造業發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通過引進技術和管理迅速形成生產力來實現規模擴張,依靠投資進行拉動,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發展尚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在產業結構方面,中國製造業中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技術密集型產業偏低,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也開始出現產能利用不足。

  據統計,2014年中國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行,年設計產能為3500萬噸,產能仍將持續被增強。但是目前在建、擬建生產線仍有30-40條,新產能仍以10%的幅度遞增。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主要停留在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低端服務領域,許多關鍵領域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直接影響到向服務轉型的程度和效果。在集群發展方面,部分傳統行業集中度相對偏低,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水平不高,工業發展尚缺乏“全國一盤棋”的統籌協調機制。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