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口政策要還權於民,造福於民

http://www.CRNTT.com   2015-10-19 07:44:26  


  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電/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將在11月1日零時啟動,調查員將從2015年10月16日開始入戶摸底。調查內容與過去相比,首次增加了反映生育意願的指標。此次人口抽樣調查首次增加了反映生育意願的指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設置生育意願指標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政策生育率和意願生育率的反差,低生育率回升的潛力,生育意願在不同類別家庭的分布、在不同代際人口之間的變化以及對目前的低生育率性質(外生性還是內生性)以及低生育陷阱的嚴重性做出判斷。

  中國網刊登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文章表示,過去長期以來,我們習慣認為國人有多生多育的意願,總是想當然認為一旦政策放開低生育率將會出現大的反彈,出現難以承受的“出生堆積”。國家衛計委曾公開稱,如果現在普遍實施二孩政策就會使中國的生育水平有一個很大的反彈,對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也會使中國制定的人口發展目標受到影響。但這一判斷與事實不符。單獨二胎政策遇冷已經眾所周知,預期中的“嬰兒潮”並沒有出現。單獨二孩政策實行一年多來效果不像政府預期的那樣年增200萬,實際增加只有幾十萬,這樣的反差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和反思:高生育率時代一去不複返了。中國已經掉入內生性低生育率陷阱,即便政府出台鼓勵生育的政策,在高昂的生育成本面前,很多年輕夫婦也會望二胎止步,很多家庭感嘆:生得起,養不起!這已經成為生育新常態。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人口增長速度將進一步趨緩,直至迎來人口負增長。所謂的“人口井噴”一如“人口爆炸”說一樣危言聳聽,說明了中國目前出現的低生育率已經是意願性、內生性、文化性現象。了解生育意願的變化,可以深入理解中國的人口轉變是如何從政策推動轉到文化推動。但這樣的低生育轉變卻充滿了挑戰,不僅意味著生育率反彈的特性喪失殆盡,而且伴隨低生育率而來的少子化問題、年輕人口虧損和老齡化問題因此加劇。

  內生性超低生育率陷阱是說現在我們觀察到的低生育率已經不完全是政策性、強制性、外生性的低生育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轉變為文化性、意願性、內生性的低生育率。例如,對很多可以生育二胎的年輕夫婦來說,在高撫育成本的壓力下卻不願或者不敢生第二個孩子,獨生子女成了他們現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即使全面放開甚至鼓勵生育,獨生子女也會成為很多家庭的自覺選擇。

  文章稱,“人口內爆”是相對於“人口爆炸”(人口膨脹)而言的一個新概念,是人口結構坍塌、人口關係破裂等人口生態失衡現象,例如3000萬男性找不到配偶問題,幾千萬農村留守老人問題以及數目驚人的空巢老人養老支持缺乏問題,都反映出人口的結構和關係問題,而不是通常所擔憂的人口規模和數量問題。前者向內看,後者向外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口觀。

  人口政策要解決的是人口問題,包括內生性人口問題和外生性人口問題。在所有出現低生育率現象的國家和地區中,幾乎都在千方百計鼓勵生育,只有中國反其道而行之,這種“中國特色”是一個大大的例外,有違人口平衡發展的基本規律。人口是一個生態系統,需要保持男女老少亞人口的平衡發展,亞人口之間彼此依存,需要保持某種比例的平衡性,否則就會出現內生性人口問題。外生性人口問題是指人口變化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帶來的挑戰或者相反,如人口環境問題或環境人口問題、人口經濟問題或經濟人口問題以及人口社會問題或社會人口問題。

  文章認為,制定人口政策需要考慮兩方面的訴求,一是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訴求,二是保護人口平衡發展的訴求。前者關乎人類福祉,後者關乎人口生態,這是人口政策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兩個維度和視角。

  當前中國人口最大的問題是生育少子化所引發的人口虧損、人口失衡和人口風險問題。作為人口失衡現象之一的人口老齡化加劇和低生育率二者間有內在聯繫,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部分屬於人口年齡金字塔底部老化型,即少子老齡化。從1980年開始,中國人口問題已經從生得太多的數量問題轉向生得太少的結構問題,而且日趨嚴峻。潛在的人口萎縮、人口弱化、人口坍塌等不妙趨勢也將更加明朗化。我的預言基於人口發展慣性、人口問題轉型的內在規律。我們看到的人口既有表象的人口,也有趨勢的人口。從表象看,儘管生育率這麼低,中國人口仍在增加。從內在趨勢看,早在1990年代初,中國人口就積累起了負增長的巨大慣性,人口慣性的勢能早晚會釋放。一旦到2020年後的某個節點(例如海外學者預測是2023年)迎來人口增長的峰值,轉而人口雪崩式下降,一瀉千里,勢不可擋。到時候,生育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同時加劇,“少子高齡化”從頭尾兩方面夾擊中國,成為影響國計民生的“第一號中國問題”,人口實力、人口紅利將大減。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