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智庫雜誌:兩岸社會交流 面臨何種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5-12-17 00:08:00  


 
  第四,民進黨以“公民社會”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新語言,無法成為兩岸社會的共識。2013年民進黨第四場對中政策擴大會議的結論認為,民進黨長期以來,在思考兩岸政策時缺少對公民社會領域的瞭解,需要再“補課”,才能超越黨內現有兩岸政策的格局,蔡英文主張將公民社會價值作為民進黨與與支持者之間新的共同語言,並主張兩岸公民社會應增進瞭解。該論述背後隱藏著重要的政治企圖:

  一是,妄圖再造一個新提法,來規避“九二共識”;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不承認“九二共識”的任何主張,都不被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絕大多數兩岸中國人的認可和支持。

  二是,主張區分“中國”和“中共”。把“中共”與“中國”切割對立起來很可能是一種離間策略,企圖通過瞭解和接觸大陸公民社會,挑起大陸公民社會團體與政府、中共之間的對立甚至沖突局面,對大陸的政治制度、社會管理體制、媒體制度等染指。

  三是,民進黨試圖通過瞭解台灣公民社會,建立起與公民社會的夥伴關係。事實是,民進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公民社會團體所唾棄,大多數真正的公民團體都與其保持著距離。民進黨通過瞭解親近台灣公民社會的目的在於,標榜自己堅持公民社會所堅持的價值,能充當台灣公民社會的代言人,並以此裹挾民意處理兩岸關係。

  第五、短期內兩岸社會交流的制度供給不足,社會交流的成本和代價增大,交流預期和成效大打折扣。回顧兩岸社會交流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台灣當局的開放大陸探親政策、1992年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還是大陸方面的《中國公民往來台灣地區管理辦法》等,公權力部門始終是兩岸社會交流制度與秩序的主要供給者和控制者。2016年民進黨一旦上台執政,其推動兩岸社會在教育、科技、人員往來等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的動力不足,其政黨的“分離主義”意識形態和害怕兩岸走得太近的立場必然通過執政權滲透到涉及兩岸社會事務交流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中。缺少強有力的制度供給和制度保障,兩岸社會各領域交流的預期和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兩岸社會交流將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價。

  結語

  2008年以來兩岸社會交流的實踐表明,只有堅持 “九二共識”才能實現兩岸社會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離開了“九二共識”的兩岸社會交流必然基礎不牢、動力不足、氛圍不好,保障不足,兩岸關係也很可能陷入困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