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面臨四大問題與五大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6-02-19 07:17:10  


 
  (二)新時期社會保障改革與體系建設面臨著五大挑戰

  文章指出,1.制度公信力不足。例如,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積累日益增加,但許多人卻在懷疑這一制度的可持續性,以致越來越多的人擔心領不到養老金,不參保或停保或者盡可能少繳費的現象有蔓延之勢。再如2013年國務院出台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重要政策文件,結果被媒體與公眾簡化成“以房養老”並被進一步演繹成政府要推卸責任。還有小步漸進延遲退休年齡、醫療保險終身繳費等政策思路出台均遭遇多數人質疑與反對,等等。所有這些,反映的其實是公眾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不信任感在增強。如果公眾對社會保障制度喪失信心,也就喪失了認同和參與的積極性。因此,信任危機與預期不穩是必須妥善應對的巨大挑戰。

  2. 地區發展不平衡。從理論上講,社會保障應當是縮小地區差距和促進地區均衡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而現實中卻往往表現為屈從地區發展差距,有的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固化甚至放大地區發展差距的負面因素。例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是改革開放最早、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它吸引了中西部地區大量年輕的農村勞動者,在養老保險制度地區分割的條件下,這些最發達的地區因勞動隊伍的年輕化而出現繳費低且養老保險基金大量結餘的現象;東北地區發展滯後,退休人員多,年輕勞動力外出多,結果繳費率高還出現收不抵支的財務危機。這種發達地區負擔輕、待遇高,欠發達地區負擔重、待遇低的格局,無疑與地區間的協同與均衡發展目標相悖。因此,如何利用社會保障制度來促進地區之間的協同、均衡發展,顯然是“十三五”期間必須明確回應的問題。

  3. 人口老齡化。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規模最大且家庭保障功能因少子高齡化而持續弱化的國家。老齡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最為直接,它不僅需要適時調整制度結構與財力投入結構,而且需要更多類型的專業人才和更具人文關懷的各種公共服務,還會導致養老保險繳費人數下降和待遇領取人數上升,增加養老保險制度的財政壓力。調查表明,養老問題已成為牽涉面最廣且公眾反映日益強烈的重大民生問題,而各地事實上還未做好充分的準備。養老金雖已實現制度全覆蓋,但責任分擔失衡、互助共濟弱化、多元並舉格局並未形成,其不確定性損害了人們的安全預期。養老服務業雖在發展,但供給總量依然嚴重不足,供需脫節現象普遍,正面臨著“誰來為中國老人養老”的質疑。此外,能夠滿足老年人精神保障訴求的社會機制缺失,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與精神慰藉還未真正納入制度安排。面對數億老年人持續高漲的民生訴求和錢從何來、誰來服務的疑慮,如果不能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相關服務,必定導致老年人群體生活質量下降,造成整個社會民心不安。因此,老齡化的挑戰具有嚴峻性。

  4. 福利剛性增長與政府財力增長減緩的矛盾。“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公共投入規模急劇放大,年均增長在15%以上,有的項目投入增長在20%以上,直接帶來了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待遇的顯著提升,而城鄉居民還在期盼著養老金繼續提高、個人疾病醫療負擔持續減輕、各項社會福利事業能夠持續發展。然而,伴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民經濟增速已從上世紀的二位數下降到一位數,近年來更從8%以上降到7%左右,財政收入增幅也從曾經的20%以上降低到個位數。因此,國家財政收入增速減緩與國民福利快速增長已成為現實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優化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如何調動市場力量與社會力量參與,以便確保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不斷得到壯大,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5.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中國目前的流動人口規模在2億至3億之間,數以億計的人口處在缺乏歸屬感的、不穩定的流動狀態,對社會保障制度構成了又一重大挑戰。是讓社會保障制度追隨流動人口不斷轉移接續,還是降低人口流動性、促進安居樂業來適應社會保障制度,是“十三五”時期需要做出政策權衡的重要問題。

  綜上,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未成熟,“十三五”期間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和重大挑戰較前一個時期更加嚴峻,能否合理化解前述四大主要問題、妥善應對五大挑戰,將直接決定著能否如期實現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成熟、定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