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外貿的痛點與對策

http://www.CRNTT.com   2016-03-28 08:02:08  


  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2015年被稱為中國外貿史上極不尋常的一年,雖然占國際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12.4%提升至13.4%,仍居第一貿易大國地位,但進出口雙降顯露出寒意,中國外貿或將進入下行通道。究其原因,輿論普遍認為是國際市場需求不足、中國要素成本上升、比較優勢減弱、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等因素造成。

  上海證券報發表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張莉文章認為,其實,這些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的貿易戰略、模式創新都未能與國際需求結構變化相匹配;外貿發展理念和管理方式已落後於貿易大國的現實需要。要保持中國外貿的穩定增長,需要構建新的外貿戰略體系,提升外貿發展的內生動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影響外貿增長的三大痛點

  文章分析,造成外貿雙降、下行壓力加大的原因一方面來自於外部國際市場因素,全球經濟仍處於深度結構調整狀態,國際貿易態勢低迷;另一方面則是源自中國外貿自身結構調整的效應尚未發揮出來,未能形成引領發展態勢的新增長點。具體分析,可歸結為三大痛點:

  其一,轉型升級的方向不明確。外貿轉型升級已提出多年,也顯示出一定成效,一般貿易比重上升、民營企業占比提高、市場多元化加快。然而,這些成績受到加工貿易減少、外資企業和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減少等負增長效應拖累,使得前者對整體外貿的拉動作用減弱。可見,外貿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鼓勵產業鏈、供應鏈的共同優化提升,提升傳統優勢,培育新的優勢,而非只是推動結構轉型。否則,僅是形成替代效應,難以形成增長效應。

  其二,政策激勵缺乏實質效果。儘管已經出台了一系列促進外貿發展、培育外貿競爭優勢和增長動力的指導性文件,也推行了一些貿易便利化政策,但這些指導意見和政策並未形成具體的實施細則,地方政府在執行這些指導意見時也並未形成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具體措施。相關調研顯示,90%的企業並不關心也沒有獲得指導性文件所帶來的實質性作用。雖然相關部門在通關便利化、檢驗檢疫等方面推行了系列措施,但這本應屬於正常工作,不能作為實質性激勵政策,而企業普遍關注的稅收高企、融資難融資貴、多次報批等問題仍未能獲得根本解決,外貿企業的各類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其三,外貿主體的信心和動能趨弱。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都是外貿的主體,但由於生產、貿易成本不降反升,人民幣匯率波動不定,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微薄,不能盈利又缺乏實質性的政策利好,外貿企業關閉和轉向的數量年增幅超過15%。尤其是中國外貿的主體有很大一部分是港澳台企業和華商僑商,其對中國外貿的貢獻率最高時達到70%以上,但由於這些企業主的第一代基本已經年老,第二代大部分都不願再秉承前輩衣鉢繼續做外貿,而從事外貿的也有很大一部分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繼續做加工貿易,這些主體對外貿的貢獻率已經低於40%,成為導致外貿訂單流失、進出口減少的主要影響因素。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因產業和訂單轉移已導致出口減少950億美元。

  2016年外貿趨勢憂喜並存

  文章表示,WTO預測,2016年全球貿易量增長3.9%,預計2016年中國外貿增長會持平或略好於2015年,樂觀估計能與全球貿易增長持平。但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外貿發展的痛點和制約因素,則很難擺脫外貿發展困境,外貿下行的趨勢還將進一步延續。

  外貿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依然嚴峻。2016年,國際市場需求增長乏力、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下跌、進口需求下降、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等仍會成為外貿下行的主要影響因素。TPP簽署後對中國外貿企業的排斥效應可能會有所顯現,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會影響企業決策,中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國際國內競爭依然激烈。

  外貿短板的制約短期內難以改變。中國外貿的短板突出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出口產品缺乏定價權和話語權,致使中國出口產品基本處於價值鏈低端,而進口產品的價格並非由買方決定而是由賣方決定。所以,中國貿易進出口雖然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定價權完全不由中國企業決定;二是品牌產品缺乏。長期以來,中國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導,自有品牌的培育和打造能力較弱,這就使得中國產品難以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三是產品難以滿足市場個性化需求,國際市場對產品個性化的需求愈加突出,定制型貿易成為大部分本來就缺乏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外貿企業一個需要跨越的門檻;四是高端製造業生產能力低和商貿流通的國際化水平弱皆成為外貿質量和效益難以根本提升的瓶頸。因此,彌補外貿短板需要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協同運作,並非僅靠外貿企業和外貿管理部門的努力就能達成。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