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北京大學台研院:中華文化需要守本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17-02-17 00:20:01  


 
  台灣青年學者踴躍建言獻策

  北大台研院台籍博士生王裕慶建議,文化的根本是給百姓在生活中尋找到共同價值。我們要更多朝向實踐,讓大家認為中華文化是處於我們生活中的。中華文化發展也應走向一般百姓。同時在中華文化向外傳播中,我們也可用簡單話語向西方推薦中華文化,我們要尋找共同價值,從而給外國人一些啟發。

  東吳大學助教呂玟認為,音樂是生活思想感情與現實生活的表現。 她指出,20世紀流行音樂充滿西洋風,21世紀開始吹起一股中國風,中國風的內涵不應單指使用形而下的五音樂制或中國樂器,更在於形而上的中華文化精神傳遞。中國崛起,中華民族能否成為世界經濟與文化的帶領者,需在固有的中華文化中尋找精髓,而“禮樂之邦”是中華民族不變的精神。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台籍博士生張立齊指出,我們在談中華文化時,常把經典作為文化符號,把文化範圍局限了。中華民族不只是漢民族,而是一個多元民族,我們要考慮把一些民族的傳統文化吸收到中華文化中。另外,中華文化有上乘和下乘之別。過去我們談的更多的是精英分子擁護的部分。但實際上,台灣和大陸農民在慶典方式上不存在太多差別,包括宗族、社會、宗親理法。因此,中華文化本質就是相容並包,一直是不斷變動和吸收,不斷適應環境。

  六、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

  台北大學教授鄭又平對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做了深入分析。

  他認為,青年是建構兩岸和平的重要支柱,更是主導未來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力量。在現今及未來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積極重視甚至重新建構兩岸青年共同的成長經驗、歷史記憶、文化參與、社會關懷甚而至政治層面新的認同尤顯重要。若能全面、持續、深入、細緻地進行兩岸青年政經、文化、體育等交流,便能有效降低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誤解。

  當前已有交流可分三個路徑:文化性交流:結合傳統文化、青少年次文化等主題來聯繫兩岸青年的情感與價值;公益性交流:透過共同實踐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兩岸青年相互信任,並達情感實踐;發展性交流:基於台灣青年未來職涯發展需要,以“實習、就業、創業”為主軸。

  鄭又平認為,台灣正面臨“青貧化”,所以若能讓台灣青年前往大陸從實習開始進一步就業甚至共同創業,不僅可以實際深化兩岸青年交流,讓台灣青年充分、有效享受大陸的經濟發展紅利,更因兩岸經貿合作而致情感連結,所謂“心靈契合”、互利共榮!只要我們努力為他們搭建平台,青年學生交友互動、心靈激蕩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