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重磅專訪:何志平談家國情懷

http://www.CRNTT.com   2017-06-28 00:26:28  


前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中評社 王平攝)
  中評社香港6月28日電(記者 蘭忠偉 王平)“香港回歸前,我只有家沒有國。香港回歸後,我有了家,也有了國。”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曾是國內外眼科醫學界的佼佼者。1984年,正值中英雙方就香港回歸事宜進行談判之時,35歲的何志平選擇離開哈佛大學醫學院,逆勢回港任教,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一位眼科講座教授。回歸後,他加入特區政府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不遺餘力地推動奧運金牌選手訪港、奧運馬術比賽落地香港等工作。近年,他又身體力行參與民間外交特別是推動中美之間的民間外交,希望能憑藉自己的力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何志平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他一生追求真、善、美。作為音樂家是追求“美”,作為醫生是履行“善”,“真”自然是長期的堅持。當年留美時一心緊繫祖國,因此“一路以來都想到回香港做中國人的大夫。”1986年,回港後的何志平再次做出大膽決定,他隻身一人敲開了中環花園道美國駐香港領事館的大門,在領事館工作人員錯愕的眼神中毅然退還當時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美國綠卡。在旁人看來,他是不為自己留後路。而他卻坦言:“回來了就沒再想過離開”。

  8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醫療水平與國外相比仍有著霄壤之別。何志平作為早期回國的眼科“紅人”,應邀到國內各大醫院授課。他亦親身前往老少邊窮地區問診,並帶去先進儀器和設備。然而,國內整體環境的落後,著實令他揪心。“那時很多新的機器設備,比如激光,我帶去內地,竟然沒水沒電可以用,水不乾淨,電也不穩定,連顯微手術基本的設備也沒有。”

  “由於國家人口基數龐大,因此需要我們更快、更多地培養醫生。我寄希望於培養更多才人,但我發現培養一個有經驗的眼科大夫耗時太久,最後我發現,要最快的改變,只能通過醫療政策去影響醫療體系建設,所以我選擇回到香港從政。”何志平說。

  作為香港回歸20年的親歷者,何志平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崛起。他對中評社記者說道:“香港一定要配合中國的發展需要,為國家作出貢獻;亦要充分發揮出‘一國兩制’的優勢,將‘一國’與‘兩制’視為國家的左右手,釋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香港人需要相信中央,中央政府也需要信任香港人。”何志平指出,互信來自於民心的回歸,我們已經錯過了回歸初期要開展青年教育、愛國教育的最關鍵時期,因此需要在民心回歸方面下更多功夫,將香港與祖國的發展緊密地聯繫到一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