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中評智庫:論兩岸價值觀的衝突與整合 | |
http://www.CRNTT.com 2018-03-25 00:59:23 |
按照習總所說的“心靈契合”,既包括大陸要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特殊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包括台灣同胞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兩岸同胞都要“以心相交、尊重差異、增進理解,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⑥顯而易見,心靈契合是形成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國家認同的必要條件,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必要前提,而縮小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差距必將有助於心靈契合,有助於增強兩岸同胞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國家認同。 深入思考可知,縮小兩岸在價值觀特別是核心價值觀上的認知差距,是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關鍵,惟其難度不亞於甚至超過縮小兩岸在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準上的差距。這是因為,作為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念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強大的反作用力,不僅會引導人們的認知,指導人們的行動,還會捍衛自身防止遭到不同的特別是對立的意識或觀念的“侵襲”。但這並不等於說調整乃至改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根本不可行,因為畢竟意識或觀念的產生決定於社會存在與社會實踐,當一種觀念、意識產生的土壤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時,當舊的觀念意識已被實踐證明落伍或窒礙難行時,人們會自動進行修正,進而形成新的觀念意識。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全面地、實事求是地審視兩岸同胞的意識形態,就會發現兩岸之間並不存在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上的尖銳對立。 首先,從種族上說,台灣人98%來自中國大陸,兩岸人民同文同種,有“五緣”⑦相連,都是中華民族的成員。無論“台獨”勢力如何狡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但其論據不具說服力,不僅在世界上產生不了任何共鳴,還徒留笑柄和“數典忘祖”的駡名。正如有些評論所說,是不是中國人,查查DNA和祖宗牌位就知道。共同的歷史經歷,共同的傳統文化薰陶,共同的民俗風情習慣和宗教神明信仰,共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早就在兩岸人民的意識形態上打上了鮮明的中華文化的烙印。這一點就連寫下《文明的衝突》一書的美國著名學者薩繆爾·亨廷頓都沒有異議。 舉例來說:兩岸都信奉儒家哲學暨孔孟之道,都推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厚德載物、民惟邦本、修齊治平;都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常達變、與人為善、和而不同;都強調“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都贊成孝悌忠恕、講信修睦、禮義廉恥、有教無類、遵時守位、敬業樂群、守望相助、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等等。這些中華傳統價值觀念深深體現在兩岸普通民眾的家教中,也體現在兩岸民眾的日常行為與實踐中。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曾說:“台灣保存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也是全球實踐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徹底的華人社會。仁義、孝親、尊師、勤奮、善良、純樸等儒家宣導的美德,早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⑧台灣前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認為:中華文化是兩岸真正的“最大公約數”。⑨ 其次,兩岸在觀念意識上的衝突,追根溯源與日本50年殖民統治、國共內戰所導致的兩岸政治對立和二戰後國際兩大陣營的冷戰分不開。應該看到,日本殖民統治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台灣人民的民族和文化認同,但確有淡化的作用,特別是皇民化教育產生的後遺症,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後來“台獨”思潮氾濫的溫床。本來抗戰結束台灣光復理應成為兩岸修補民族感情和重建共同的中華文化認同的大好機會,但卻發生了國共內戰的歷史悲劇,以及國際社會兩大陣營對抗的波及,進而導致兩岸陷入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全面對抗;在“凡是敵人反對的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就要反對的”的思維定勢影響下,兩岸自覺不自覺地在手足同胞間的觀念、情感和心靈上劃出了一條楚河漢界,彼此不僅“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且相互隔膜、敵視、厭惡乃至憎恨。1970年代兩岸在國際場域鬥爭的形勢翻轉,進一步加深了台灣同胞對大陸的誤解與對抗,連帶影響到他們對中國、中國人和中華文化的認同。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