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美國不容他人染指後院的例外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8-09-28 00:26:40  


在美國例外主義者看來,美國即如山頂上閃閃發光的城市,無與倫比
  中評社華盛頓9月27日電(記者 余東暉)美國最近對薩爾瓦多與台灣斷交的反應之強烈,頗有些出人意料。最被人詬病之處是,華府早在1979年對中國的外交承認就從台北轉向北京,為何拉美國家就不可以做同樣的事情呢?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的回應倒也直白:與台北保持密切非官方關係並與北京發展關係,這對美國適用,對其它國家未必適用。這被外界批評為“雙重標準”。

  親身參與了美中建交談判過程的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同樣毫不諱言:“作為美國人,我相信‘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美國例外主義’意味著,美國可以從事某些行為方式,未必意味著別的國家可以有樣學樣(follow the sample)。”芮效儉在外交學界以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來觀察美中關係而著稱,被認為是溫和理性派的代表。在外交學界資深如芮效儉,同樣相信美國能做的別國未必也能做,說明“美國例外主義”確實是美國外交界的普遍思維。

  “美國例外主義”又稱為“美國卓異主義”、“美國優越主義”,是法國思想家亞歷西斯·托克維裡於1831年創造的詞匯。在歷史上,此辭意指美國因具有獨一無二之國家起源、文化背景、歷史進展、以及突出的政策與宗教體制,故世上其他國家皆無可比擬。這個詞匯的意涵在學界一直有辯論,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美國人的民族優越感、道德優越感、體制優越感的體現;也有人認為,在外交上,“美國例外主義”實質上已經成為美國凌駕於國際法之上,推行全球霸權主義和利己主義,向別國輸出美式民主自由制度,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的借口和思想根源。

  “美國例外主義”確有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理想主義可能為輸出意識形態興風作浪,現實主義則為美國全球追求戰略利益推波助瀾。以“美國例外主義”來解釋美國此番因薩爾瓦多等拉美國家外交承認從台北轉向北京而動怒,不難看出這是在美中大國競爭更加激烈的背景下,美國在意識形態上不容中國影響力擴大到美國後院,在西半球戰略利益的角逐中害怕被中國占得上風的反應。兩者結合,美國擔心西半球的地緣戰略優勢和力量平衡有朝一日會不會向西太平洋地區那樣,開始向中國傾斜。

  拉丁美洲一直被美國視為後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早在1823年,美國時任總統詹姆斯·門羅就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今後歐洲任何列強不得把美洲大陸已經獨立自由的國家當作將來殖民的對象。”這項門羅宣言後來被演繹為“門羅主義”,包含三個要點:首先,歐洲各國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國家為殖民地;其次,在外交政策上行使華盛頓方面的原則,即美國僅在本身利益受損的前提下介入歐洲事務;第三,美國視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圖為對國家安全之威脅。後來羅斯福總統又加入一項陳述:“溫言在口,大棒在手。”

  “門羅主義”後來成為美國以“胡蘿蔔加大棒”單方面干預拉丁美洲事務的代名詞,自1846年起,美國已有30次軍事介入拉美。“門羅主義”被視為美國對拉美外交政策之框架,對外來大國染指美國後院尤其關切。冷戰時期,美國擔心蘇聯介入拉丁美洲事務,特別是在古巴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後,因為蘇聯要在古巴部署導彈,1962年美蘇之間產生了嚴重的政治、軍事對峙危機,瀕臨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爭邊緣,史稱“古巴導彈危機”。

  同樣是面對大國競爭,美國應當明白,中國不是蘇聯。不管在意識形態方面,還是戰略利益方面,中國迄今並沒有顯示蘇聯那般的企圖心,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