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兩岸認同需要怎樣的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9-07-14 00:03:35  


 
  (二)交流如何建構認同

  艾:從兩岸關係恢復正常化以來,兩岸交流已經經歷了相當長的時期,交流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如果從促進兩岸認同角度來看,似乎離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是不是說明,交流和認同的中間還缺了一個起作用的轉換機制?

  陳:你說得對,交流要有成效。有些交流並不一定會有成效,看起來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結果人一走茶就涼。關鍵在於交流必須設定預期的效果。同行之間的交流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是一種效果;通過交流增進瞭解,增進感情,也是一種效果;但我強調的是每次交流都必須共同建構新的“集體記憶”。

  “集體記憶在一個集體——特別是民族集體——回溯性的身份認同中起到了持久的作用。”②一方面,要努力消除雙方存在的錯誤的集體記憶,另一方面要共同建構新的良好的集體記憶。例如,大家認為交流對彼此都有好處,雙方是有誠意的,儘管兩岸存在差異,但能夠互相尊重,願意進一步開展交流與合作,還可能達成某些共識,通過多次交流積纍更多共識,增進彼此的認同感,這對於促進兩岸認同才有價值。這應當是衡量兩岸交流是否有成效的最低要求。可以說,“集體記憶”就是你所說的“轉換機制”之一。

  另一個機制是“共有觀念”。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們可以在互相交往中不斷地溝通、調整終於形成一種共同的行為規範,即“共有知識”。“共享一種文化意味著他們對世界如何運轉擁有相似的理解。”③當這些“共有知識”在被行為體接受、形成共有觀念之後,行為體的身份、認同和利益都得到了重新的界定。通過兩岸長期的交流,兩岸社會已經形成了一些“共有觀念”,例如,“兩岸關係應當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係不能倒退”、“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一家親”等等,兩岸之間應當在互動的過程中、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建構更廣泛、更深刻、更密切的共有觀念。例如,“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終將要和平統一”、“應當共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等等。有了這些“共有觀念”,兩岸之間才有可能產生共同的看法、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發展前景乃至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信念。

  在凝聚“集體記憶”與“共有觀念”的基礎上,就可以進入建構兩岸社會認同的過程,這是一項兩岸互動的進程,是雙方共同參與、共同建構兩岸認同的過程。兩岸人民作為一個共同的整合群體,通過與其他群體(作為“他群”)進行社會比較,把兩岸各自的“積極特異性”匯集起來,成為兩岸共有的財富。雙方的優勢為兩岸人民所共享,雙方各自取得的成果以及雙方合作取得的成果都有助於提升兩岸群體的自尊,這是兩岸相互吸收和承認對方的優越性、價值觀並共同引以為榮的過程,這時雙方就會產生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安全感與歸屬感。

  兩岸互相擴大“我群”的範圍,以兩岸認同來將兩岸民眾整合成一個共同的群體,使兩岸原來的各自群體共同成為共同的“我群”,這樣兩岸認同建構就會進入一個良性互動的進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