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社評:兩岸“外交戰”質變 台徹底淪為工具

http://www.CRNTT.com   2019-09-23 00:01:29  


  中評社台北9月23日電(評論員 林淑玲)台灣上周失去兩個“邦交國”,重創蔡英文政府。兩岸關係影響台灣的“外交”空間,這無庸置疑。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失去“邦交國”一事已從昔日的兩岸“外交戰”,演變為美中的大國角力、區域爭霸,台灣徹底淪為工具化角色。當“選前斷交會為民進黨加分”的因素都不再被重視,台灣要當自強。

  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上任迄今已丟了7個“邦交國”,目前僅剩的15個“邦交國”,分布於南太平洋4國、歐洲1國、非洲1國、加勒比海4國、中美洲4國、南美洲1國。較具份量的國家僅有位於中南美洲的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巴拉圭。其他不乏微型國家,例如南太現存4個邦交國馬紹爾群島、諾魯、吐瓦魯、帛琉加起來總人口僅約12萬人。中國大陸崛起後,台灣已喪失爭取“邦交國”優勢,馬政府時代會不會“斷交”是看大陸動不動,近期更轉為取決於中美角力發展,台灣幾無置喙餘地,砸錢也沒用。

  台灣還能守住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等重量級國家純粹是因中美洲形同美國後院,在中美洲與美國的FTA之下經貿關係密切,美國幫著台灣扛住與中美洲“邦交國”關係。不過各國也有自己的利益,都希望能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美國能扛多久不得而知,蔡英文上任後巴拿馬、薩爾瓦多就轉向了。太平洋區域國家傳統是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大國勢力範圍,美國主導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印太計劃過於強勢等因素引起南太島國不滿,中國勢力逐漸上升,催化了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棄台灣轉向北京。除此之外,台灣能在歐洲留下唯一“邦交”梵蒂岡也不是台灣的因素,而是取決於北京和教廷關係。

  以此發展下去,兩岸關係如果沒有重大改變,接下來台灣的“邦交國”之中,除了幾個美國實力特強的國家,其他可能會陸續失守。台灣的“外交”主體性蕩然無存,完全依附美國,如同附庸,美國頂不住就完了。以9月16日“斷交”的索羅門群島為例,蔡政府在“斷交”前幾天急邀索國外交部長訪台談合作案,台“外長”吳釗燮的正式晚宴上就請來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坐鎮,但還是徒勞無功。

  台灣“邦交國”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太平洋,這兩個區域近期美中角力戰打得熱呼呼,前者,美國在北京從台灣手中拿走巴拿馬、薩爾瓦多等重量級國家後,力防中國勢力進一步深入美國後院。南太平洋島國則是美國、澳洲印太計劃的戰略要地,也是第二島鏈國家,華府想盡辦法欲阻止北京在南太島國插旗。蔡政府在南太連斷兩國後放話,中國衝擊印太戰略美國會有回應。美國國務院也公開發言表示深感失望,正在研擬各種因應選項。後續應還有發展。

  美國最近持續利用香港、台灣牌來抗衡北京,當台灣的“外交”淪為美國挑戰中國崛起的工具,在本質上就與昔日的兩岸外交戰不同,主要有兩個變項,第一,變成是外國勢力干預,第二,變成是中美的區域對抗。在兩岸打“外交戰”時代,大陸出手對台灣內部因素的考量會比較多,例如兩岸關係好的時候就“外交休兵”,像馬政府時代,也會評估台灣的選舉因素,免得讓民進黨撿到槍。

  如今強勢的美國站在台灣的前面,是美國要台灣協助守住這些“邦交國”,為美國所用,阻止中國勢力進入,整個戰略格局已完全不同。大陸處理台灣“邦交國”的議題,已不是在處理兩岸關係,而是中美角力的延伸,在對抗美國的地盤爭奪戰。從這點來看,兩岸關係發展到這個程度,緊接著而來的情勢不可預測性太高。

  尤甚者,現在台灣民進黨、國民黨基本都走親美路線、支持對美軍購等,“立法院”本周將開始審議《新式戰機採購特別條例》草案,特別預算總額高達新台幣2500億元,國民黨也不會擋。預期2020不論是哪個政黨執政,兩岸關係都不會太樂觀,也不太會改變台灣成為美中爭霸工具化角色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