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 |
中評智庫:台民粹主義的演化與影響 | |
http://www.CRNTT.com 2019-10-07 00:03:18 |
註釋: 〔1〕台灣學者莊雅仲在著作中使用了這一概念,意指民眾從威權時代的緘默中走出,不僅在街頭遊行中通過高音喇叭表達政見,而且隨著電台、電視等大眾媒體的開放而大聲表態,表現出高度的政治參與熱情。莊雅仲:《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三章“大聲公眾”。 〔2〕Isaiah Berlin, "To Define Populism",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 no. 2 (1968), pp173-178. 〔3〕保羅·塔格特:《民粹主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頁。 〔4〕Mudde, D., & Kaltwasser, C.R., Popu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38-39. 〔5〕張佑宗:“搜尋台灣民粹式民主的群眾基礎”, 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5期,2009年9月號,第89頁。 〔6〕E. Laclau,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 Capitalism-Fascism-Populism,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7, p.173. 〔7〕Margaret Canovan,Populism, London: Junction, 1981, p.13. 〔8〕郭中軍:《台灣地區民主轉型中的民粹主義》,學林出版社,2014年。作者在書中設有一章專門討論“政治家的民粹主義”。 〔9〕鄧志松:“民主社會中的民粹運動:一個理論面的探討”,載於《台灣政治學會第七屆暨“跨越2000年的政治學研究:兩岸學者討論”研究會論文集》,台灣政治學會,2000年12月。轉引自郭中軍:“台灣學者對台灣民粹主義的研究述評”,載於《台灣研究》,2011年第5期,第25頁。 〔10〕王振寰、錢永祥:“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1995年8月,第30、50頁。 〔11〕黃光國:《民粹亡台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年,第11頁。 〔12〕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第342頁。 〔13〕彭懷恩:《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年,第122頁。 〔14〕林毓生:“論台灣民主發展的形式、實質與前景”,載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編:《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研討會論文集》(第1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第1-24頁。 〔15〕陳毓鈞:《半個民主先生李登輝》,台北:博物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第78-79頁。 〔16〕郭台輝:《歷史社會學的技藝:名家訪談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頁。 〔17〕鄧尼斯.史密斯:《歷史社會學的興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頁。 〔18〕錢永祥:“主權政治的苦腥滋味:關於晚近政潮的幾段札記”,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7年第65期,第211頁。 〔19〕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第327頁。 〔20〕黃紀:“無黨籍人士的競選言論策略”(下),載於台灣《聯合報》,1980年12月1日。 〔21〕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會:“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民主左派論述的初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基調論文,2003年10月4日-5日。 〔22〕王振寰、錢永祥:“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1995年8月,第54頁。 〔23〕孫代堯:《台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52頁。 〔24〕徐桂峰:《台灣集會遊行十年記事》,台北:自立晚報文化,1989年,第11-42頁。 〔25〕莊雅仲:《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0頁。 〔26〕朱雲漢:《台灣民主轉型的經驗與啟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100頁。 〔27〕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第264頁。 〔28〕林毓生:“論台灣民主發展的形式、實質與前景”,載於《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10期,2003年1月號,第7頁。該文同時收入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編:《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2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會:“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民主左派論述的初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基調論文,2003年10月4日-5日。 〔30〕莊雅仲:《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2-76頁。 〔31〕王禦風:《台灣選舉史》,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第141頁。 〔32〕陳孔立:《台灣民意與群體認同》,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24頁。 〔33〕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會:“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民主左派論述的初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基調論文,2003年10月4日-5日。 〔34〕“太陽花凸顯台灣經濟的困境”,台灣《經濟時報》,2014年4月3日。 〔35〕莊禮偉:“白衫軍事件與台灣政治新格局”,載於《中國新聞週刊》,2013年8月21日。 〔36〕台灣學者江宜樺曾把民粹主義、黑金政治、統獨爭議與後現代社會的虛無主義等問題視為台灣民主政治的“四大隱憂”,參見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第341-347頁。 〔37〕張佑宗:“搜尋台灣民粹式民主的群眾基礎”, 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5期,2009年9月號,第87頁。 〔38〕Guillermo O'Donnell, Counterpoints: Selected Essays on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tization,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9,p,38. 〔39〕張佑宗:“搜尋台灣民粹式民主的群眾基礎”,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5期,2009年9月號,第96頁。 〔40〕陳星:《台灣民主化與政治變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91頁。 〔41〕貝淡寧:《賢能政治》,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第190頁。 〔42〕Russell J. Dalton & Martin P. Wattenberg. Parties Without Partisans: Politic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3〕林聰吉:“欲迎還拒:台灣民眾對政黨必要性與政黨信任的態度分析”,載於《台灣政治學刊》第17卷第1期,2013年6月,第187-188頁。 〔44〕林聰吉:“欲迎還拒:台灣民眾對政黨必要性與政黨信任的態度分析”,載於《台灣政治學刊》第17卷第1期,2013年6月,第199、204頁。 〔45〕Gedengil, Elisabeth, Andre Blais, Neil Nevitte, and Richard Nadeau. "The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Anti-Partyism in the 1997 Canadian Election." Party Politics, 2001,7(4): 491-513. 〔46〕張佑宗:“搜尋台灣民粹式民主的群眾基礎”,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5期,2009年9月號,第102、107頁。 〔47〕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會:“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民主左派論述的初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基調論文,2003年10月4日-5日,第10頁。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