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汪毅夫:讀胡適“題識”唐景崧詩

http://www.CRNTT.com   2020-05-29 00:07:28  


唐景崧官服坐像
  中評社北京5月29日電(作者 汪毅夫)1931年9月,唐景崧的孫女婿陳寅恪請胡傳的兒子胡適為唐景崧墨跡題識。唐景崧在台灣歷任兵備道、布政使、署台灣巡撫;胡傳在台灣歷任全台營務處總巡、台東直隸州知州。1895年,他們都親歷了“交割台灣”的“乙未之變”,並於當年先後離台內渡。不過,胡傳當時已經病重,內渡後不久即病逝於廈門。                                      

  唐景崧離台前,主導策劃了“七日而亡”的“台灣民主國”。胡適稔知這一段史實,其題識詩乃不談墨跡而談事跡,曰:“南天民主國,回首一傷神。黑虎今何在,黃龍跡已陳。幾枝無用筆,半打有心人。畢竟天難補,滔滔四十春”。首聯“傷神”,謂唐景崧對民主國的功過難於評說;頷聯傷感,黑旗(“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的黑色軍旗)、黃虎旗(民主國用黃虎旗)和黃龍旗(晚清使用的大清國旗),俱成舊影陳跡;頸聯傷事,“半打”人用“幾枝”筆,“有心”人如“無用”筆,於事無補也;尾聯傷時,台灣既割近“四十春”矣,補天“畢竟”有時無?在我看來,胡適於詩中談唐景崧,最可注意的是“有心”二字。對於“交割台灣”,唐景崧也許說不上有志抵抗,但確實有心推延。文廷式《聞塵偶記》記:“唐署撫未內渡時,殊有慷慨之志,二三月間往返與余電商”,“或言交割之期若延兩月,台地尚可支持,實不料其如是之速也。然唐既不能籌措於前,又倉黃(遑)奔遁於後,難以逃責備矣”。唐景崧在給各直省大吏的電文裡也有“能否持久,尚難預料”之語。吳德功《讓台記》 記:“唐景崧及紳民知台灣孤立,力請英國相助,而英國守局外之議,不可為他山之助;力請於法國,而法國適有馬達嘉斯戛島國之役,未能兼顧;而俄國注意於遼東,離台甚遠,亦無意相護”。對於“交割台灣”,推延時間是消極的抵制,尋求其他列強保護則是不當的防衛 。儘管如此,唐景崧“有心”為之,還是應當得到理解和同情。胡適老實不客氣地用“幾枝無用筆,半打有心人”、“畢竟天難補”之語,於尖刻的批評裡夾帶了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                                      

  附帶言之,陳孔立教授主編的《台灣歷史綱要》(九州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四章《反對日本侵占的鬥爭》之第三節《台灣民主國》,撇開唐景崧個人的毀譽,客觀而準確地描述和論述台灣民主國的背景、始末和意義,是教科書式的精當之論。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