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安克雷奇對話後中美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21-06-05 00:00:30  


 
  最後,“安克雷奇對話”為雙邊關係改善提供了有效的“地基”。令人欣慰的是,兩方並未因會談之初的“劍拔弩張”而就地“談崩”,雙方在總體上也沒有偏離外交軌道,而是回歸理性、延續談判,並在會後做出相對積極的表態。這表明,兩國都深知修復中美關係的重要意義,嘗試將重心逐步回調至探尋避免零和競爭、有效解決分歧的正確道路,並以更為理性和審慎的目光看待雙邊關係。在“安克雷奇對話”的地基之上,中美兩國仍面臨著長期、持久且充滿不確定性的修復任務。因此,此次對話絕非能夠一次性解決問題的“終極會談”,直接拋出問題比勉強達成低端共識更有意義。正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托馬斯·賴特所述:“如果會議一如既往地發表了‘合作宣言’,那毫無疑問將是一次失敗。”④

  二、“安克雷奇對話”與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考量

  此次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具有極強的探索性。會議沒有規定明確的議程,亦缺少一個完美的結果。印刻在全球觀眾腦海中的,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中國無端指責,以及中方堅決予以駁斥的畫面。此次會晤前,拜登政府將政策重心聚焦於抵抗疫情,並收拾特朗普在選舉進程中所遺留下的“一地雞毛”。在對華政策方面,拜登政府宣誓延續對華施壓的總體趨勢,並陸續訴諸多項支撐性舉措。在這一過程中,一套系統化的對華戰略規劃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會議開始時,美方代表布林肯指責中國威脅到了當前建立在規則基礎上的秩序,並對中國內政進行無理干涉,言辭間很容易令人們回想起3月初美國政府所發布《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中的內容。這是拜登任期內首份有關國際問題的政策指導性文件,意圖儘快扭轉特朗普政府時期危及美國內政外交方面的負面影響,並為未來《國家安全戰略》的出台做好鋪墊。可以看到的是,這份文件對中國著墨頗多,不僅將中國明確定位為“唯一具有綜合實力挑戰美國所主導國際體制的競爭者”,也悉數列舉了雙方存在重大分歧的具體領域,雖缺乏有效化解這種分歧的細微思考,但卻足能體現出其戰略側重和所關注的優先事項。⑤總體看來,這是拜登政府執政百日之際所初步搭建的一個框架;而其最終演進為具有指導性含義的《國家安全戰略》,則仍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和實踐來對現有內容進一步填充。

  此次安克雷奇會晤中,美方代表的激烈言行無疑是《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的現實演繹,對華內容也勢必將成為充實該框架的重要參照。因此,中方代表楊潔篪委員態度鮮明地向其傳遞中國“要求在平等基礎上開展對話,不懼怕競爭,不排斥合作”的信號,並闡明不容商議的核心事務,是及時且必要的。

  另一方面,鑒於拜登政府的外交及對華事務團隊已初步組建完成,此次戰略對話也同樣成為檢驗該團隊效度、審查對華政策的“試金石”。除了布林肯以外,未來在拜登政府對華政策領域的另兩位關鍵人物——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和國安會亞洲事務主管庫爾特·坎貝爾也同樣坐在了談判桌旁。相比特朗普政府內缺乏外事經驗、“為制華而制華”的鷹派政客,這些人有能力從相對理性、審慎的角度看待雙邊關係,其此前的公開表述也足以能夠印證這種假設:沙利文曾表示,美國不希望與中國發生衝突,但願意接受激烈的競爭;坎貝爾也曾專門撰文,探討中美兩國如何在競爭中和平共存。此外,如美國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和格維茨等雖已獲任命但並未參會的關鍵人物同樣秉持相似的觀念。未來四年中,他們或將在中美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此次的“試水”也會加速相關角色融入中美互動的新框架之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