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日媒體對話 郭至君論後真相危害

http://www.CRNTT.com   2022-04-21 00:03:38  


“雲”會場阻隔不了中日媒體人的交流溝通(會議截屏)
 
  不幸的是,今天的我們,不僅身處於後真相時代,還飽受新冠疫情(COVID-19 Pandemic)的困擾,當面對面的溝通交流被阻礙後,“假新聞”的數量持續增長,極端的民粹主義越發嚴重,導致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國民之間對彼此的理性認知也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中日國民感情的惡化其中就有這個不可避免的因素。
   
  郭至君指出,去年10月21日,從中日兩國機構共同完成的“中日兩國國民對對方國家的好感度”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來看,對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國人比例達到了66.1%,比2020年的調查結果(52.9%)有所上升,而日本民眾對華印象不好比例更是時隔5年再次突破了90%,達到了90.9%,究其原因,中國民眾對日本印象變差的主要原因集中於日本對歷史反省存在很大問題以及日本國內政客的“不當言論”,而釣魚島紛爭和中國軍事力量增長帶來的所謂“威脅感”是日本民眾對華印象進一步惡化的關鍵因素。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影響中日國民感情的主要因素雖然始終離不開歷史問題、領土糾紛和所謂的“威脅論”,但仔細分析,數字的上升和“後真相”導致的負面後果密切相關。

  首先,媒體的碎片化傳播導致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減少甚至流失,很少會將事件的全貌一一展示及深入探討,加之人們對於媒體的耐心和注意力日漸減少,普羅大眾很少會去分析時事背後的來龍去脈,而理解中日關係、中日兩國的外交內政這樣複雜且深刻的話題僅靠碎片化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新聞專業主義的引導,受眾的理解只會與真相越來越遠。

  其次,針對中日關係之間不實的新聞或者謠言越來越多,受眾漸漸進入假新聞的信息繭房,不再尋求真相。他們對一個國家的印象或觀感可能僅來源於假新聞,漸漸會形成對一個國家的刻板負面印象,難以改變。

  第三,“標題黨”新聞增多,片面放大、煽動民粹情緒的報道增多,增加網絡“口水戰”的頻次,中日關係也因為某些情緒化的言行和極端的民粹持續受到損害,甚至影響到外交層面,對今年2月北京冬奧會的“外交抵制”就擺脫不了這層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