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觀察:“台獨教育”對青年的遞進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3-03-28 00:05:57  


 
  長期以來,台灣“獨派”深諳洗腦教育是宣揚“台獨”史觀最便捷的方式,不遺餘力地操縱“台獨教育”在島內橫行20餘年。這種肆意摻雜了“文化內涵”的“台獨”政治霸凌教育以漸進方式培植台灣青年“台獨建國”的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礎,嚴重誤導了部分台灣青年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和統“獨”立場,破壞和摧毀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對於民進黨及執政當局來說,“反中、反共”是它的政治底色,從內到外謀求漸進分離是其階段性的任務,“謀獨”是它處心積慮的目標。如在台灣內部,民進黨當局通過行政組織改造、文化立法、教科書修改,基本完成了島內文化、社會、意識形態層面與大陸分裂的鋪墊性基礎工程。這些舉動無疑疏解了台灣青年的內心防範,沉迷於民進黨蓄謀的一場“意識戰”中,此間美、日等國與民進黨的縱橫捭闔迷惑了新生代尚未成熟的心智,導致社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典型表現,破壞兩岸和平發展與友善往來,陷於“西方價值”與“反共抗中”的窠臼中,造成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和淺薄的反智價值觀。

  四、台灣青年出現嚴重的親日情結與錯誤的認知窠臼

  日據時期,日本殖民當局施以高壓、多元、系統化的同化政策,對台灣宗教、風俗、公共衛生、教育、文化管控等方面進行了系列改革,強制建立起日本化的社會生活規範,並逐步將其與世代延遞結合在一起,最終使得台灣民眾生活“日本化”,甚至產生了畸形的“皇民化情結”。

  在台灣光復之後,也不免出現歷史重蹈覆轍的事態。1994年李登輝發起的“教育改革”貫穿了“反共、反中、親日”三大主題,删除了兩岸早期歷史連接,淡化、忽略甚至扭曲台灣同胞反對外來侵略,尤其是反抗日本侵略與殖民統治的鬥爭和台灣光復運動,出現日本殖民統治不但無過反而有功的謬論。島內的“台獨”勢力也不遺餘力地美化日本殖民統治,不僅絕口不提二戰時期日本在台強徵士兵和慰安婦的種種軍國主義惡行,還刻意宣揚所謂日本對台灣現代化建設“有貢獻”。其中對於日據殖民所帶來的客觀發展我們無須否定,但過度宣揚日軍功績和歪曲史觀是堂而皇之的。善於操弄政治生態的民進黨也緊抓這套“法理”話術,製造“民意”輿論。近日,國民黨前副秘書長蔡正元在社交媒體發文痛批在天津出生長大的日本記者矢板明夫整天在台灣鼓吹“親日反中”。而其實際是吃中國大陸奶水長大,在台灣混的“假日本人”。這種現象也層出不窮,正如在韓國與台灣對於打造紀念日本前首相安倍的銅像做法上大相徑庭。韓國安置了前日本首相安倍向慰安婦下跪道歉的銅像,而台灣的各地綠營人士卻掀起破除蔣公銅像的歪風,並棄置不顧。有些人為能讓皇民及灣生後裔將其當神一般膜拜,還自動踴躍捐錢,並對立安倍銅像表示敬意,同時邀請“監察院長”陳菊前往剪彩致敬。這無疑是一種政治術語,更折射了民進黨對於親日烙印的肇建和利用。但影響深遠的是這些潛移默化的灌輸使得台灣青年在際代更迭的家庭觀念影響下和社會駁雜的主流意識里難以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導致台灣青年對於“中國人”認同還是統“獨”認同都呈現此消彼長的現象,造成了當代台灣青年嚴重的親日現象,不利台灣年輕人的心智和台灣社會的健康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