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岸田外交“傾美抗中”下的中日關係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23-05-04 11:09:19  


 
  五、日本不會為台灣與中國衝突

  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2022年9月21日造訪緊鄰台灣的日本國土最西端的與那國島,宣誓將以看得見的形式強化南西諸島的防衛體制,除將在該島部署“電子戰部隊”,並於奄美大島部署“防區外飛彈”(standoff missile)。日本防衛省認為,從九州向西南延伸到台灣附近之先島群島的軍事能力增加,有助於提高威懾力。

  中國解放軍軍機與船艦近來常態化巡航台灣東北部外海,並於沖繩、宮古海峽周邊活動,構成對日本西南群島防衛之壓力。而與那國島在“台灣有事”可能成為衝突的前線,日本須未雨綢繆,將防衛往該島推進。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2022年8月31日演講時指出,若台灣發生戰爭狀態,日本西南邊的沖繩、與那國島等雖不在戰區內,但極可能亦會捲入戰爭。⑫

  北京認為,日本鄰近台灣的西南群島布防帶針對性,給台獨發出錯誤訊號並意圖阻斷兩岸的統一。而蔡政府亦以日本此舉證明“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非空口白話,日本正為相挺台灣“抗中”,在西南群島積極部署自衛隊。安倍遇刺身亡,激起台灣對日本的關注,安倍不僅被蔡政府形塑為台日友好的最大推手,以此證成“抗中”為台日共享印太戰略利益下的共同行動。安倍“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即是美日同盟有事”的一席話更被部分台灣人解讀成日本將在兩岸衝突時為台灣挺身而出的保證。

  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高達43.1%受訪者相信台海一旦有事日本會派兵協防台灣,此數字遠高於相信美軍會參戰協防台灣的34.5%。⑬台灣人在安全上對日本自衛隊的期待高於美軍,反映台灣民間對美、日的心理距離。但此可解讀為台日友好氛圍下,台灣人昧於現實的對日一廂情願,缺乏對日本的政經結構的客觀理解,此亦為台灣對日認識的弔詭,看似親近,實則陌生。

  殊不論日本對台海用兵於法無據,更不能簡單化安倍聯結“台灣有事”、“日本有事”及“美日同盟有事”三者間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與律法解釋,視安倍的主張為日本“挺台”、“抗中”的直白表現,忽略日本在美、中對抗中的平衡。美國的日本問題專家葛林(Mike Green)以“競爭而不惹禍”形容安倍的對中戰略,⑭但此非安倍的個人智慧,而是日本與中國歷史交往中,總結出的外交智慧。

  其實,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日本,終結日本40多年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奇蹟”,東亞兩強並存,“中日友好”即不復存在。此為時代蛻變所致,無需因之看淡中日關係。與中交往仍是日本外交的重中之重,前防衛大學校長國分良成直言,中日之間必須要維持住和平狀態,一旦發生衝突,將不可收拾,沒有了和平即失去一切。⑮

  此消彼長,日本雖視中國為安全的最大威脅所在,但中國也是推動日本經濟成長的夥伴,兩者為“親密的競爭對手”,彼此依存。對於中國的兩面性,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提醒,“不要與中國進行無休止的對抗”。⑯在地緣政治問題上,需要“尼克森式的靈活性”(Nixonian flexibility)以化解美國及中國之間、俄羅斯與歐洲其他國家之間的可能衝突。

  日本對中外交中深諳“尼克森式的靈活性”,以避免招致美國“越頂外交”的傷害。岸田對此瞭然於胸,在嚇阻與有原則的對中交往間維持平衡。台灣須洞察日本外交的權衡之術,而非昧於現實的在台日關係中取暖,放大安倍的挺台形象,尋找安全感。

  “台灣有事”時,出兵台灣對自衛隊而言不具現實性,不存於日本戰略安全的想定中。日本難介入台海,台灣人亦不樂見兩岸兵戎相見,蔡政府切莫錯估形勢,想像美、日將為台灣不惜與中國衝突,而在中、美對抗下進退失據,錯失締造台海和平的機會。

  六、中日不能互視對方為“威脅”

  中日建交50年,恩怨不輟,在中、美激烈競爭的國際政治下,日本難以擺脫“美日同盟”與“對中制衡”的雙重路徑依賴,但絕不能互視對方為“威脅”,否則無異宣告中、日進入惡性互鬥的新階段,日本亦將失去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安全”。揚棄“專守防衛”後,自衛隊將加速與美軍一體化,為美國承擔“矛”的角色,共同維持對中國的威懾力。

  自衛隊成為美國在印太區域應對中國軍事挑戰的勁旅,使日本成為“台灣有事”時的前線。尤其是沖繩所在的西南群島基地化,將升高致沖繩島被捲入戰爭的風險,沖繩人燃起12萬島民為“沖繩戰役”而犧牲的歷史記憶。沖繩不願重蹈歷史覆轍,美、日如何說服沖繩人,政治難度不小。

  “岸田外交”對美日同盟的改變,遠甚於“安倍外交”,出乎北京對一向“友中”的“宏池會”掌門人岸田領政日本的意料。岸田在美國華府的演講中,重申將對中國“言所當言”,要求北京採取負責任的行動,並將努力推進構建“具有建設性的穩定的關係”。岸田希望維持與中國的高級別對話關係,但若將“對話”視為緩兵之計,爭取強化美日同盟與自衛隊由“盾”轉型為“矛”的時間與空間,中國將興趣缺缺。北京心知肚明,美、日聯手對抗中國儼然成形。中國若失去改善中日關係的動因,岸田想實現穩定的中日關係,無異緣木求魚。若中日關係失速惡化,東亞和平將無以為繼,安倍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亦即美日同盟有事”可能一語成讖。

  走出“專守防衛”的日本能否有效“事前嚇阻”中國,充滿不確定性,卻可能助勢中美對抗升高,雙方失去跳脫“修昔底德陷阱”的機會。如此將使美國CSIS台海兵推成為現實的印太場景,屆時不論勝負誰屬,台灣人與沖繩人必是最大輸家。

  七、2023年中日在風雨中前行:代結論

  2023年是《中日友好和平條約》簽訂45周年,1978年8月12日,大陸外交部長黃華與日本外相園田直在北京簽署和約。同年10月22日,鄧小平訪日,見證條約批准書交換,和約生效,中、日走完1972年9月建交的最後一里路。但中、日是否就此步上友好,答案應為否定。和約不僅未能使雙方走出侵華戰爭的歷史,更無助在東亞海域爭端上找到解方,中、日民間互視對方的意象不斷趨於負面。

  根據日本“言論NPO”與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發佈在2021年進行的輿論調查結果,66.1%的中國受訪者回答對日本的意象“不好”,較前一年增加13.2%。此為2013年安倍首相致力改善中日關係以來,時隔8年再度出現惡化;而對中國意象“不好”的日本受訪者占比更高達90.9%,較前次年調查上升1.2%,對中負面意象連續兩年升高。造成中、日兩國民衆認知意象惡化的主因,中國過半受訪者選擇“日本對侵略中國的歷史未真誠地道歉及反省”與“釣魚台國有化”;日本受訪者則圍繞在“釣島爭端”、“中國在南海採取的強硬行動”、“中國有悖於國際規則的行為”、“一黨專政的政治體制”與“中國軍事力量日益增強及不透明”等因素。⑰民調結果足證“歷史問題”及地緣政治矛盾為中日關係改善難以獲得雙方民意支持之所在。

  2022年,中、日雖藉建交50周年營造關係和緩氣氛並在泰國曼谷的APEC領袖非正式會談前舉行“習岸會”,恢復中斷3年的“首腦外交”。但2022年12月中,日本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三文件”,將中國列為日本安保“前所未有的最大挑戰”,中日關係再度蒙上陰影。

  在推遲原定2022年底訪中的林芳正外相行程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與日本公明黨協調暫緩此前力爭1月實現的執政聯盟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訪中。林芳正與山口的訪中計畫接連生變,表面的理由是新冠疫情所致,但背後凸顯雙邊關係再度冷卻,中、日能否再續“首腦外交”出現變數。公明黨與中共素來關係良好,山口是日本友中的重要力量,支持進一步推進中日合作,但當下雙方認為訪中條件並不完備,此應是受到岸田“傾美”外交之影響。

  在中、日建交半世紀之際,習近平與岸田互以“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及“建設性穩定的日中關係”定位未來的雙邊關係,安倍晉三於2006年所倡議的“戰略互惠關係”悄然消失,中、日僅能在“新時代”摸索“穩定的日中關係”。45年前的和約所揭櫫之“友好”雖不復存在,中日關係卻須在“歷史”與“現實”的糾葛中,勉力維持“和平”。

  註釋:

  ①〈2023年1月11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比利時王國大使館》,2023年1月11日,<http://be.china-embassy.gov.cn/fyrth/202301/t20230111_11005831.htm>。

  ②〈岸田文雄走訪法意英加美五國所為何事?〉,《香港01》,2023年1月12日,<https://www.hk01.com/國際分析/856441/岸田文雄走訪法意英加美五國所為何事>。

  ③〈“國家安全保障戦略”·“國家防衛戦略”·“防衛力整備計畫”〉,《防衛省.自衛隊》,2023年1月5日,<https://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index.html>。

  ④〈拜登讚許日本國防改革 堅定承諾美日盟友關係〉,《經濟日報》,2023年1月14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6910055>。

  ⑤〈美日同意將太空攻擊納入安保條約範圍〉,《法廣(rfi)》,2023年1月12日,<https://www.rfi.fr/tw/國際報道/20230112-美日同意將太空攻擊納入安保條約範圍>。

  ⑥〈美日擴安保合作 中方:應確保不損第三方利益〉,《文匯報》,2023年1月13日,<https://www.wenweipo.com/s/202301/13/AP63c06fd9e4b053580de07dae.html>。

  ⑦〈台海若衝突!岸田內閣“最擔心這件事”日本最佳選擇是維持現狀〉,《ETtoday新聞雲》,2022年8月7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807/2311139.htm>。

  ⑧〈岸田文雄:向中國“直接傳達”台海問題和平解決立場〉,《自由時報》,2022年10月17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92355>。

  ⑨〈1月5日(木)西村経済産業大臣 CSIS スピーチ〉,《経済産業省》,2023年1月9日,<https://www.meti.go.jp/press/2022/01/20230109001/20230109001.html>。

  ⑩〈中日50年:經濟緊連,面臨中美之爭影響〉,《日經中文網》,2022年9月30日,<https://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50043-2022-09-30-09-36-33.html>。

  ⑪〈9成日本年輕人認為“發展中日關係重要”〉,《日經中文網》,2022年10月17日,<https://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50125-2022-10-17-05-00-05.html>。

  ⑫〈麻生太郎:台灣若有事 日本很可能發生戰爭〉,《中央社》,2022年8月31日,<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208310350.aspx>。

  ⑬〈對美信心崩盤?相信“日本出兵保台”竟高於美國〉,《風傳媒》,2022年3月22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4251563>。

  ⑭〈安倍晉三時代奠定的日本大戰略 締造海權國家新格局〉,《工商時報》,2022年7月8日,<https://ctee.com.tw/bookstore/selection/674832.html>。

  ⑮〈須花智慧保持中日緊張關係中的冷和平狀態〉,《日經中文網》,2016年9月30日,<https://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tearoom/21704-20160930.html>。

  ⑯〈籲學尼克森彈性 季辛吉喊話拜登:別與陸無止境對抗〉,《聯合報》,2022年7月23日,<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37/6481610>。

  ⑰〈輿論調查:中日對彼此國家的印象略微改善〉,《日經中文網》,2022年12月1日,<https://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50688-2022-12-01-09-33-36.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3月號,總第303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