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改革開放 沒有任何人想停滯不前

http://www.CRNTT.com   2008-11-18 17:03:41  


 
           摸著石頭,但方向明確

  從宏觀的角度,簡單地說,改革開放最深刻的意義在於對國家發展道路包括經濟、社會和政治道路的探索。中國在進入近代歷史之前,盡管歷史漫長,但多為歷史的簡單重複,農業社會和王朝更替是數千年歷史的最持續的特色。

  只有到了近代和西方強國接觸之後,中國的各方面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簡單地說,從清末改革運動到孫中山再到毛澤東,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一直處於持續的革命之中,探索的重點在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盡管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人最終建立了人民共和國,但對共和國應當是怎樣的一個國家似乎并不清楚。“繼續革命”可以說改革開放前30年的共和國的主要特點。

  在前30年,鑒於當時的國際形勢,毛澤東一代盡管也有些制度上的創新(如在建設社會主義方面和蘇聯決裂),但總體上還是蘇聯版本的計劃經濟和貧窮社會主義。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中國仍然孤立於國際體系之外。

  毛澤東的功勞在於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奠定了基礎結構,但對如何建立這個新國家,毛澤東留給後人的只有很多寶貴而代價極高的教訓和經驗。盡管毛澤東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很多理想如社會公平正義等,但其本身的實踐和所使用的各種方式并沒有賦權中國社會實現這些具有普世性的價值。

  從歷史的角度看,沒有改革前的30年就很難有改革開放的30年。正是因為有毛澤東那麼多充滿價值的社會實踐,毛澤東後的中國領導人才有了全然不同的探索。計劃、集權、沒有自由、封閉、貧窮社會主義等等已經被證明為行不通,才使得無論是領導層還是中國社會接受并拼命追求市場、分權、自由、開放和富裕生活等價值。

  盡管鄧小平當時形象地說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但這只是說追求這些價值的過程具有不確定,實際上的方向是相當明確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各種危機面前例如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和90年代初前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解體之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沒有回過頭的主要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