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1978:中國高等教育重回正軌

http://www.CRNTT.com   2008-11-26 11:00:42  


武漢大學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訊/中國經濟網發表評論,指出1978年是中國高等教育重回正軌的一年,意義重大。全文如下:

  1978年,對於中國來說,是難忘的一年;對於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來說,更是難忘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不僅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元年,也是扭轉十年“文革”造成的社會混亂、教育萎靡局面的元年。上一年年底,黨中央決定恢複高考。1978年春秋,參加77、78年考試的考生先後走進大學課堂,圓了大學夢,這標志著中國的人才培養機制開始重新步入正常軌道,預示中國教育史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回望過去,十年“文革”浩劫,讓正當學習的青年不能讀書,只能在一次次的政治運動中四處串聯、上山下鄉、文鬥武鬥……偏離正常軌道的政策讓中國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整個社會混亂不堪,荊棘叢生。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中國知識青年的出路、前途、命運在哪裡?中國的教育之路該如何走?這是關系到整個民族發展前途的大問題。決策正確,就能引導中國走出混亂和困頓;一旦決策錯誤,本已脆弱的中國也許就將走向崩潰。幸運的是,高瞻遠矚的鄧小平同志迅速看清了形勢,通過不斷的摸索和探尋,走出了發展中國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的一條新路。 

  恢複高考後走進大學校園的那幾屆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一些行業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危機,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命運。恢複高考之前,大學招生毫無章法可言。大學生由生產隊、大隊、公社三級推薦,而不是通過考試來選拔。由於缺乏公開透明的選擇標准,招生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正之風,這樣一來,大學招進去的學生基礎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教學還得按照最差的文化水平來進行。這不僅嚴重影響教學的質量,更使得那個時代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整體水平不高。面臨這樣的困頓,在鄧小平等同志的主導下,黨中央決定重新恢複高考制度,并對過去的政策進行調整,摒棄了錯誤的和不合時宜的教育發展思路。統一考試,拓寬招生的範圍,凡勞動知識青年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且通過了大學入學考試才可以報名;政治審查破除先前的“唯成分論”;全面考察學生德智體多方面的能力,實行擇優錄取;刹住“走後門”的不正之風,保證入學新生在總體水平上的一致。站在同一起跑綫上,教學的質量自然會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也會高漲。 

  這些新政策的實施,讓沉寂了十年的中國教育事業蘇醒了過來,中國由此進入一個尊重人才和知識的全新教育時代。 

  1978年因此而被許多人稱為“時代與命運的拐點”。的確,高考讓渴望知識的青年如願走進了大學校園,這不僅改變了中國教育的過去,讓其重新步入正常的軌道,也充分肯定了知識的價值,推動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承前啓後的人才。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扭轉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挽救了整個中華民族,促進了民族的複興。對於那些親身經歷了這段歷史的人來說,這一決策在他們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激勵他們追求平等,抒寫“知識改變命運”的奇跡,成為他們個人命運的轉折點和具有重要符號意義的事件。 

  時光如梭,轉眼間已是2008年。從1978年大學校門重新向社會敞開至今,整整三十年過去了。盡管仍然存在著一些細節上的爭議,但高考制度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探索和改革的腳步。不可否認,當年中央決定“恢複高考”,讓40多萬名考生再次走進大學校園,的的確確改變了他們,改變了他們那一整代人,甚至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試想一下,倘若沒有恢複高考,沒有撥亂反正,沒有向全社會敞開大學的校門,沒有探索新的思路、新的道路,中國的教育會是怎樣一種現狀?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怎能大踏步地向前邁進?人才強國的道路又怎能走得下去? 

  今天,我國的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事業能够以較快的速度向前發展,要感謝引領中國走進改革開放時代的偉人鄧小平,感謝他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決策,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恢複和發展。我們也要感謝那些為改變一代青年命運和一個國家前途而做出不懈努力,積極追尋、探索,同時帶給我們新生活的人們。是他們,讓混亂的中國變得有序;是他們,讓沉寂多年的中國恢複了活力;是他們,讓貧瘠的中國變得富裕;是他們,讓禁錮的中國變得平等、自由。歷史、現在、未來都會永遠記住那個改寫時代和命運的年份——1978。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