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張五岳:陳雲林訪台是兩岸關係里程碑 | |
http://www.CRNTT.com 2008-12-06 00:29:45 |
北京需要用心思考的幾個問題 為此,我認為,北京方面需要用心思考的問題至少有這樣幾個: 第一,思考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或者在和平統一前,怎麼客觀地看待、處理、對待台灣的“中華民國”問題。這個問題未必現在要得到完全的解決,但是這個問題必須要去面對。我認為,大陸如果要讓兩岸關係走向進一步比較屬於正常的發展,可能它就不單純是一個所謂的互不否認,而是如何可以讓這個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我認為這是北京第一個要去思考的。 第二,北京方面可能要用心思考,在兩岸關係走向一片的緩和當中,兩岸經貿的進展當中,面對台灣民眾所期待的,像兩岸能不能在外交上開創一個和諧的空間?這個問題能不能在短期和可預見的將來,能夠逐步的落實跟體現?我覺得,今年11月的APEC已經有了好的開始,也期望明年5月的WHA,能有好的結果。 第三,除了兩岸定位與外交外,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兩岸政治關係緩和了,兩岸經貿重大的進展了,協議的問題也落實了,兩岸關係由一個高危期變成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期了,台灣民眾比較關注的“國防”上的導彈的問題,北京方面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是不是也能夠更有智慧地採取一些必要的新思維跟新作為,來跟台海的政治上的和平氛圍,以及跟台海的經貿的重大的進展相適應? 要北京在短期內全部裁撤飛彈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北京方面也考量到,兩岸關係已經由形勢嚴峻變成是一個和平機遇的,而且由一個所謂的變成歷史性的雙向三通的新的里程碑,多數台灣民眾對這個問題,是有疑慮或者不解的。我相信,北京方面有智慧來處理這個問題:就算不是全然裁撤,但至少應該維持一個凍結不再增長,或部分的作一些裁撤或調整的作為。這是北京方面在總體的有利的緩和當中,未來可能要處理的問題。 馬政府開放政策背後的隱憂 就國民黨來看,很清楚,馬政府在520之後,採取的一個說法是讓兩岸機會、機遇極大化,來作為威脅極小化的要件。馬政府希望藉由兩岸政治關係的緩和、兩岸經貿的開展、兩岸協議的簽署、兩會制度化的溝通,能夠創造出台海的和平,增進兩岸人民的權益。對此,台灣民眾應該是肯定的。但是我覺得,“馬總統”也有一些隱憂: 隱憂之一,就是大家也在看,有沒有伴隨著兩岸兩會制度化的溝通、兩會的進展、兩岸的互動,對台灣民眾所關心的像導彈問題、“外交空間”的問題,能否在未來一段時間取得一些比較讓台灣民眾感受到的進展。 兩岸“外交”的問題,重點不是雙邊邦交關係的問題。雙邊的所謂正式“外交”關係這個部分,我覺得反而比較容易,影響反而可能比較小。那些台灣尚未能參與的多邊的國際衛生、經貿組織,台灣能不能因應兩岸關係更新的這個思維而能夠取得比較好的進展,包括像WHA觀察員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問題,才是最關鍵的。 隱憂之二,兩岸政治緩和了,經濟也積極進展了,人民權益也增進了,但如果“馬總統”的兩岸新的和解觀不能夠在短期內或者可見的將來,換來兩岸“外交”空間相適應的進展,也不能夠讓兩岸的軍事對立氛圍有一些新的作為,在野黨對他的挑戰,可能就會變得很大。 隱憂之三,經濟沒有特效藥和萬靈丹,如何在短期內讓多數民眾找回信心,以時間換取空間,是一大挑戰。 “馬總統”的兩岸經貿開放政策,雖然備受肯定,但是兩岸經貿有幾個特色值得注意:第一,經濟問題並不全然操之在己,不是台灣片面之力就可以達到,要達到互惠雙贏,需要大家共同的作為。第二,所有經濟問題,大部分都沒有特效藥,也沒有萬靈丹,不可能立竿見影,但是擺在眼前的挑戰是,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是巨大的,而台灣民眾是不耐久候的。因此,如何讓台灣多數的民眾,在短期感受到或找到信心,讓台灣民眾從兩岸經貿互動上實質上感受到好處,“馬總統”才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來換取空間,爭取到更多的選民的支持。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馬政府現在的開放政策,對往返兩岸的民眾是有利的:週末包機變成平日包機後,每週有108個班次,那麼一年大概有100萬人次可以受惠。這對兩岸的航空業者有好處,對兩岸的海運業者有好處,對兩岸的運輸貿易業者跟週邊產業業者,乃至於商港、空港都有利,這是事實。 但是這些利益,未必代表多數台灣民眾一定實質的感受得到。比如說,在台灣2300萬民眾中,還有60%的民眾還沒有去過大陸,這些人未必直接感受到兩岸開放的好處。因此,如何讓民眾直接或間接感受到政策開放的好處,是馬政府的一項挑戰;如果民眾感受不到實質的好處,可能就會造成所謂政策的反撲,也會讓在野的民進黨找到反對的理由,造成馬政府未來在推動兩岸開放政策時更大的困境。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