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誰來撐起民進黨這條大船?

http://www.CRNTT.com   2008-12-25 00:41:49  


扁被戴上手銬,對痛恨其貪腐者來説“可歌”,對死忠者來説“可泣”。
  中評社香港12月25日電/《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刊登了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王崑義教授的文章“薪傳:陳水扁落難與台灣綠營的繼起之秀”

  2008年11月11日這一天對台灣的民主發展而言,絕對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日子:擔任過八年“總統”的陳水扁,在卸任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因涉及貪腐案而遭到法院羈押。當他走出檢方特偵組時舉起上了手銬的雙手,這個象徵動作對台灣的藍營民眾來說,是一個“可歌”的日子;但對綠營民眾來說,又何嘗不是一個“可泣”的日子?想想,中國文字的靈活之處,就是可以使用一個特定的成語,照顧到不同層面人們的心情,“可歌可泣”這個語彙,不就是陳水扁被羈押到台北看守所之後,台灣藍綠兩個陣營民眾最佳的心情寫照嗎?

  只是還是讓人弄不懂的是,為何一個涉嫌貪腐的“總統”遭到法院的羈押,還會有許多台灣民眾要去力挺他,是台灣人民“不明是非”,還是台灣民主發展出現“不明就理”的問題,這是值得繼續探究的話題。

         台灣的兩個世界

  2004年美國的政治學大師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就寫過一本專書“我們是誰?”,書里面他描述美國社會里的拉丁美洲裔移民,因為自成一個封閉的社會體系,他們不講英文,也不融入美國社會的活動,導致美國已經變成一個“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兩個世界”的社會,他認為這將會是美國“國家”特性面臨最大的挑戰。

  在台灣,過去從唐山過台灣的先民,就呈現杭廷頓所描述的兩種社會情境,早在清代統治時期,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械鬥更已經進行了一百多年,一直到清廷因為甲午戰爭失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人之後,為了抗日,閩客兩個族群才開始放棄械鬥,攜手對抗日本人的統治。

  回首那段閩客共同抗日的“可歌可泣”日子,11月剛好有一部在台灣熱映的電影“一八九五”,就把客家子弟吳湯興投筆從戎,組成客家義民軍進行抗日的故事,搬上銀幕。這場在台灣史上被稱為“乙未戰爭”的客家人抗日的故事,雖然電影所使用的語言是客家話,但閩南族群民眾走進電影院,並未感覺到有任何的距離,既使電影中閩南人是以土匪的面貌出現,他們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同樣被客家子弟英勇抗日的事蹟所感動,也為吳湯興的愛情故事揪心。所以,台灣閩客族群的融合,又何嘗不是日本人統治所帶來的“功績”呢?

  其實不只閩南人看客家子弟抗日的電影會受到感動,馬英九這個外省族群在看過“一八九五”以後也說:“身為一個台灣人,我為這部電影感到驕傲。所有愛台灣的人都應該來看這部電影,只有瞭解台灣過去的這段歷史,你才會更愛這塊土地”。

  然而弔詭的是,“一八九五”這部電影會熱映,卻是受到同一時期的“海角七號”那部電影所影響,當“海角七號”在台灣社會掀起熱潮之後,很多人繼續走進電影院去看“一八九五”那個時代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只是“海角七號”所描述的內容是台灣人與日本人融合的愛情故事,但“一八九五”卻是描寫客家人抗日的故事,一種是融合,一種是對抗,兩種不同的情境卻讓台灣人可以同時接受與感動,或許不瞭解台灣族群性的人會問:“我們是誰?”

  “我們是誰?”這個問題的本質,主要是出在日本人對閩、客來說都是一個異民族,所以閩、客兩個同是漢民族的後裔,他們攜手抗日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惜的是,那段閩客攜手抗日的情懷,在蔣介石統治台灣以後卻遭到破壞,讓潛伏在台灣社會里的族群衝突幽靈,就像是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一樣,隨時可能爆發成大規模的衝突行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