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北故宮》:絕世珍寶的記憶與鄉愁

http://www.CRNTT.com   2009-01-21 11:49:13  


 
  歷時兩年創作的12集紀錄片《台北故宮》為一段塵封70餘年的歷史記憶莊重揭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其實已經遠遠超越了一般紀錄片所承載的東西。

  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

  落成於1965年的台北故宮,建築歷史其實並不久遠,卻和北京故宮一樣聞名天下,在世界博物館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這裡收藏著65萬件藝術珍品,其中絕大部分遷自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宮舊藏與遺存,堪稱“國之至寶”。

  講述台北故宮的歷史,這些“國之至寶”輾轉遷台的過程和與之相關的人物的命運,顯然都是不得不提到的。胡驍說,在紀錄片《台北故宮》裡,也相應地存在3條線索,文物、人(不光是文物遷台親歷者,還有他們的後代和部下,以及現在的一些人)、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文物的命運是不可分的,這3條線索滾動糾纏,交叉在一起。整個片子會有點像一個連續劇,故事性很強。

  事實上,真實的歷史遠比連續劇要豐富多彩、跌宕起伏得多。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東三省3個月內相繼淪陷。此時幾百公里之外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正緊張地醞釀著館藏文物的南遷計劃。準備工作足足做了一年多,1933年2月5日的晚上,19557箱故宮珍品正式踏上了南遷之路。

  25歲的北京人那志良,是隨行的故宮工作人員之一。1982年,年近八旬的他在接受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採訪時,回憶了當日的情景:“(文物)由幾十輛板車輪流運往車站,由軍隊護送,沿途軍警林立,板車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駛,街上空無一人,除了車子疾馳的轆轆聲之外,聽不到一點別的聲音,使人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裝滿故宮文物的列車一路向南,到達南京後,一部分留在南京,大部分遷至上海。4年後,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在朝天宮成立,南遷文物全部進駐朝天宮。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安頓在朝天宮不到一年的文物分3隊再次轉移,躲避戰火,一路險情不斷,所幸並未遺失和毀損。

  輾轉十餘年,1947年春,3隊文物和護送人員才重新在重慶集合,沿江順流而下回到南京,繼續存放在朝天宮裡,開箱整理並開設了臨時展廳。

  此後不久,隨著國民黨軍隊的潰敗,部分文物開始有計劃地運往台灣。由於條件所限,隨行人員從19557箱故宮文物中遴選出2972箱精華,其中包括歷代名畫及書法、清宮全部藏書和最精美的宋瓷,一並運往台灣。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落成,它們最終落戶於台北故宮所在的陽明山下。

  “歷史的演進在湍急的奔湧之後又複歸於靜靜的流淌。75年前,也是這樣的冬日裡,也是這座城市中,無數的國之瑰寶悄然離去;60年前,又是一個蕭索冬日,她們當中的精華部分再次漂向了一座美麗的島嶼。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特有的故事,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出類似的傳說。”胡驍在2008年12月的隨感中寫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