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毒素與元素 造就臺灣文化驚奇

http://www.CRNTT.com   2009-02-15 09:45:39  


臺灣文化元素多元,以傳統的中國文化爲根基中加入了很多外來元素。
  中評社香港2月15日訊/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登出邱坤良的文章,認爲正是“毒素與元素,”才“造就(臺灣)文化驚奇”,強調“用心看台灣,更能體驗‘台灣’這個島嶼空間的文化韌性與包容力,也看到持續前行的脈絡與方向”。文章内容如下:
 
  十六世紀西方帝國主義與東方海盜(海商)掀起的東亞海上風雲,揭開台灣近代史序幕。四面八方的逐鹿者,在台灣島嶼上進進出出,潮起潮落,彷彿已成自然定律。 

  如把台灣視為一座劇場,它所表演內容,五彩繽紛,少有大型管弦樂團演出。舉目多屬流動戲班、賣藥團的落地掃,不論舞台型式、前場後場,因陋就簡,有時甚至就地作場。舞台配備不足,但窮則變,變則通,導演舞台調度活潑,演員腳步手路伶俐,這劇場充滿傳奇與驚奇。 

  歷史上的台灣像極命運乖舛的孩童,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認養者,每個認養者都有一套管教方式,也供給他養分,這些養分,在另一個認養者眼中,往往視為毒素。幸好孩童命大,把吃苦當吃補,也自然而然產生以毒攻毒的免疫力,並且長大成人。 

  在中日戰爭之前,日本政府對殖民地台灣的傳統習俗採取寬容的態度,台灣人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連結南島文化與西洋、東洋近代文明。戰爭期間,日本帝國企圖切斷台灣的中國文化背景,傳統的漢文、信仰、戲劇都被禁止。為了加速“皇民鍊成”,許多符合日本軍國主義目標的“新文化”被揠苗助長,皇民化戲劇也因應而生。 

  這場實驗至多八年,因為日本戰敗投降而中止,台灣歷經一場噩夢。戰後接收台灣的國民政府,面對台灣的日本經驗,把去日本化、再中國化,列為重要施政目標,努力消除日本奴化教育的餘毒,希望台灣沒有這一段過去。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