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周瑞金:共克時艱 民意不可違

http://www.CRNTT.com   2009-03-01 11:02:56  


 
警惕普通民眾在改革中被邊緣化 

  美國歷史學家胡克在一本薄薄的專著《歷史上的英雄》中指出:“歷史上的英雄是在決定一場爭端或事件發展方向時無可爭辯地起了主要作用,而且若不按其方式行事就將導致極其不同後果的那個人。英雄能找到歷史前進道路上的岔口,但也可以說他能自己創造一個。他憑借他那理解事務的超常素質,選擇另一途徑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胡克相信,判斷一個社會能否解決它所面臨的問題的依據是:“它的領導層的質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質”。30年前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領導層,從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一路走來,是傳統體制中的優秀分子;而廣大人民群眾從新中國幾十年的折騰中大徹大悟,積累了改革舊制、創造歷史的強烈衝動。當時“領導層的質量”和“人民的品質”足以傲視世界,是極“左”政治浩劫後為民族復甦留下的一線旺盛的血脈。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正是以億萬民眾脫貧的強烈願望與執政黨那種“不改革就死路一條”的強烈執政危機感互相推動,而浩浩蕩蕩發動起來的,是自下而上的破舊立新和自上而下的規劃實施完美結合的偉大革命。 

  90年代進入小康社會後,中國改革的動力,主要來自於政府注重GDP增長提升政績的強烈願望與企業管理者占據更多生產要素的強烈願望的結合。在相當程度上,官商形成利益共同體,或曰“既得利益階層”。深化改革,最大的障礙往往是“既得利益階層”。而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和整個80年代居於改革舞台中央的普通民眾,則急劇邊緣化。據社會學家孫立平等人的研究,改革初期激發中國活力的社會流動到90年代基本停止,官民、貧富分野而且代際相傳,從社會底層進入社會上層的門檻越來越高,基本上難以逾越。這一情況值得我們憂思。如果一個社會大面積堵塞了底層民眾的上升通道,這個社會就將喪失變革的動力和能量,結果可能會像地震後形成的“堰塞湖”一樣,民怨、民憤淤積,最終可能會衝毀改革以來形成的經濟繁榮和制度化成果,出現全社會上上下下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因此,近年來黨內一些感時憂國的有識之士發出“新一輪思想解放”的呼聲,尤為可貴。我覺得,事實上,如何對待上述三個層面的民間推動改革的力量,是封堵、漠視,還是鼓勵和因勢利導?把廣大民眾改善物質生活、維護個人權益、擴大政治參與,看作中國社會進步的動力,可以調動、整合,還是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需要“嚴管、嚴控、嚴查”?這一點是衡量決策層思想是不是解放,改革是不是動真格的試金石。 

  面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襲來,中國新階段改革發展的動力和希望究竟何在?如果說改革30年前兩個階段的主要動力,來自民眾脫貧的強烈願望與執政黨強烈的執政危機感互動,政府注重GDP增長提升政績的強烈願望與企業管理者占據更多生產要素的強烈願望相結合,那麼今天,中國改革發展的新動力、新希望就在於:執政黨堅持科學發展、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改革的強烈願望和嶄新執政理念,與新社會階層、新社會組織、新意見階層及廣大民眾強烈要求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的完美結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