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性學術評價 應予改革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03 10:10:04 |
近些年來,學術造假愈演愈烈,幾乎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高校學術研究出了問題,是教師的問題、學生的問題和大學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并不都是師生和大學的錯誤。學術道德的喪失、學術規範的缺失,與量化的職稱評審制度和學術評價標准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評職稱嚴格規定要發多少篇論文,并且多少篇是核心期刊論文,要出多少專著,主持多少課題,等等。本科生保送研究生要公開發表多少篇論文,碩士生和博士生畢業必須公開發表多少篇論文。總之,一切以數量多少來衡量一個人才的質量高低。這種量化的評審制度和評價標准,讓大學師生疲於奔命,是導致學術造假的根源之一。 學風是世風的先導。大學學風應該引導社會世風,而不是受其影響和污染。但現實是,大學學風已經被嚴重污染。大學校園不再是一片淨土了,堅守學術道德的學者越來越少了。大家都知道學風不好,都知道造假貽害無窮,可是,很少有人站出來批判。這樣做,等於助長了歪風邪氣。有良知的學者應該站出來,與這種不良的學風作鬥爭。 要減少學術造假現象的發生,教育主管部門僅僅下一票否決的懲處猛藥是不够的,必須要改革剛性化的學術評價機制。本科生保送研究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畢業,學生評獎學金,為什麼非要規定公開發表多少篇論文呢?沒有公開發表的學生就不優秀嗎?即使沒有發表,哪怕是手寫的稿子,只要學者認定有學術價值,能不能保送、畢業?能不能給獎學金呢?是很多不合理的制度在逼迫我們的教師、學生造假。 教育部門應該追求“兩個回歸”:一是回歸大學本位。現在的大學越來越像一個行政機關,一個必須服從上級的行政機關。大學每年都要應付各種各樣的評比檢查,因為有各種各樣的評比檢查指標體系,這對大學是一個很大的壓力。這也是用辦工廠的辦法辦大學的表現。二是回歸教育本位。現在的大學教師不再重視教書育人了,心思都放在了科研項目、專著論文上。教師沒有辦法,不這樣做職稱就上不去,就不能當教授、當博導。 ( 顧兆農 黨波濤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