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
馬英九:永懷經國先生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12 08:11:32 |
我回去查了“總統府”公報,當年12月7日“中央政府”從成都遷到台北,並沒有作過任何宣布。一週後,我第二次奉召到七海寓所,還是在他的臥房,他還是躺在床上跟我談話。我向他報告查詢的結果,他說:““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中華民國”的法統。依照“憲法”選出來的中央民意代表,就可以代表“中華民國”的法統,不必再增設大陸代表。” 我當時聽了,真有說不出來的欣慰。因為我本身就反對在未來的“國會”設置大陸代表,因為既不合理,也行不通。如果能這樣做,為何36年前第一屆“立法委員”任滿時不做呢?為什麼要等36年呢?這是完全說不通的,人民絕對不能接受,所以我當然反對。經國先生的決定,解開了當時的一個死結。許多資深中央民意代表雖然不滿意,也不便大聲反對。如果他當時不是如此裁決,必然會造成極大的爭議,也必然使外界質疑政府推動政治民主化的誠意。 那天晚上離開七海寓所,抬頭看到滿天星鬥,想到剛才經國先生的決定,內心充滿溫暖、舒暢與感動。要知道,我雖然只是一個秘書,但是我也在觀察經國先生對這個重大問題的決策是不是符合民意,而他確實作出了勇敢而正確的歷史性決定。經國先生不是“憲法”專家,但是他的“憲法”見解絕對不輸專家,讓人實在不能不由衷敬佩他的英明與睿智。 三、國大抗爭 最後一瞥 民國76年(1987)12月25日,經國先生去世前19天,他坐著輪椅出席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的行憲紀念日活動。當時民進黨的“國大代表”在台下高舉白布條抗議,大聲鼓噪。經國先生不受影響繼續致詞,致詞完畢,當他坐著輪椅離開時,我看到他回過頭對台下的抗爭者深深看了一眼。那個眼神所表現的涵義,讓我當時非常震撼,也非常不捨,至今難忘。 19天後,經國先生就過世了。當時我想,“國會”改革案如果能早一點完成,也許就可以化解這些不必要的抗爭。但是這個案子當時拖了整整一年,直到民國76年(1987)7月李煥先生出任中央黨部秘書長後才交給我加速處理。 當時李登輝“副總統”是小組召集人,當半年前我第一次向李“副總統”請示時,他就抱怨說:“這一年多專案小組都沒有開會喔!”主管部門耽誤的後果,也由經國先生概括承受,我的難過與不平,其理在此。經國先生逝世後,李秘書長帶著我到處去說明這個方案,儘管有些資深中央民意代表砲聲隆隆,中常會最後還是通過了改革方案。事後想來,如果方案早兩個月出爐,也許可以避免行憲日當天的衝突。回想起來,我至今仍感心中難安。 寫到這裡,想起一個感人的小插曲。研商“國會”改革的那一段時間,媒體有一些報導,說我飽受若干資深中央民意代表的壓力雲雲。有一天早上我到家對面的興隆公園去跑步,跑完正要離去,突然有一個小男孩,手上拿著一張紙條送給我。我接過來一看,上面歪歪斜斜地寫著:“謝謝你最近推動的改革,我們小老百姓都支持你,加油!”沒有署名。我立刻問小男孩,是誰要他送來的?小男孩笑著指向遠處一位女士。我跟她打了個招呼,就趕去上班了。那一天,心中很篤定,因為我知道,我跟多數的民眾站在同一邊。 民國77年(1988)1月1日,政府宣布解除報禁,報紙發行張數及內容不再限制。這項改革社會共識甚高,所以執行爭議不大。大家都感覺到民主改革的氣氛出來了,但沒有想到,13天後經國先生卻離開人世。當時舉國哀痛,一般人民懷念他推動十大建設,把大家的生活改善了;知識分子則感念他的政治改革,把台灣政治變得更民主了,朝野都對他極為肯定。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