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另一種重建:汶川司法生態一年間

http://www.CRNTT.com   2009-05-06 09:24:58  


 
  政府撫慰金是個好的先例

  《瞭望東方周刊》:我們在採訪中發現,普通災民大都認為國家救助即是賠償,受到好評。今後,國家對類似大災的遇難者的撫慰、補償和救助,是不是可以考慮有一個法律意義上的標準與規範?

  劉作明:這次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國家對受災群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對遇難者發放每人1萬元的政府撫慰金,這是除戰爭之外,政府第一次出錢撫慰國民,這是一個好的先例。

  另外,考慮到這次地震對農村的影響比較大,農村住房損失比較厲害,可以說農民的畢生積蓄毀於一旦,現在政府又出台了永久性住房補助金,平均每戶1萬元的標準。這就是國民待遇,我們應該上升到這個地步。

  不過,現在國家對遇難者的撫慰、補償與救助,還沒有嚴格的法律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把人們的思維導入到一個狹隘的利益問題上。這裡就要解決一個國民待遇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政府撫慰金既然是國家第一次出錢對受災人進行人身、住房的補貼,那麼這一好的先例如何持續?

  劉作明:汶川地震的政府撫慰金是一個很好的先例,我們應該從國民待遇的角度來研究這一問題。可以說這是很沉重、也很崇高的命題,是國家對國民的一種關愛。政府撫慰金應該制度化。比如美國擁有國家公墓制度。這都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法制程序。

  目前的國家幫扶政策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直補的方式造成縣級政府互相攀比,還可以考慮其他辦法。比如,國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由國家財政撥款建立基金,所有國民強制加入,由商業保險公司與政策性保險公司運作,這能使災民從國家和保險機構獲得更多幫助,也更加公平,更有保障性。

遇難人數絕不能估算

  《瞭望東方周刊》:5.12地震這樣一個大面積廣領域的災難,其死亡人數的統計是否可以做到更具準確性和權威性呢?

  劉作明:國務院現在對遇難人數三令五申,要求準確統計,但我們現在沒有法定的統計制度。

  我們這次對遇難人數的統計,一開始確實有些零亂。比如,5月12日當晚,綿陽市報上來的數字是遇難6000多人,而重災區德陽市報上來的遇難人數才120多人。各系統、各區都在報。綿陽市當時為什麼說是6000人呢?他們是通過各種渠道獲知了北川縣城的基本狀況,根據北川總人口估算出來的。

  綿陽市上報的數字後來看來沒有什麼大錯,6000人的數字現在看來也是保守估計的,但問題在於沒有見屍,就是把失蹤人口當成遇難人口了。什麼是遇難,什麼是失蹤,當時基層對這個沒有意識。所謂遇難是一定要見到屍體的,否則只能報失蹤,然後按照程序和情況,由法院宣布死亡,才算遇難。

  我們的統計不夠嚴謹。比如,有一輛旅行車被埋在路上,旅行社會說,這輛車是40個座位,那麼就是遇難40人,至於有沒有坐滿,開始的時候都沒做考慮。類似這種情況,人們統計的就可能是模糊數字。

  要知道,遇難人口與失蹤人口在程序上完全不同,好多利益關係牽扯在裡面,絕不能馬虎對待。更何況國民人口是個極其嚴肅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研究出一個認證主體,死亡人數統計應該有一個法定機構。

  能否建立志願者庫

  《瞭望東方周刊》:5.12地震中,志願者隊伍成為令人矚目和敬佩的一個群體。以前我們對社會力量的動用一直不太重視,而這次龐大的志願者群體行動,似乎還缺乏相應的法規與部門的更有效協調管理。我們應該吸取什麼樣的經驗呢?

  劉作明:我們應急組織這次收獲最大的、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志願者隊伍。可以說,救災部隊是絕對主力,而更為活躍的群體是志願者。其實,政府應急體系的建設不是在事發之後,而應該是日常,這裡面就包括志願者的征募。

  目前我們的應急體系沒有日常管理制度。對志願者的管理,現在還得依靠共青團,還要加強共青團聯繫青少年和社會力量的功能。

  《瞭望東方周刊》:專業救援志願者隊伍,我國還是很少見。我們應該如何去建立自己的專業救援志願者隊伍呢?

  劉作明:這次地震救援表明,消防隊伍是最有經驗的,但消防隊伍並沒有預備役。轉業後的消防官兵,怎樣建立一個預備役制度,是走專業化路子的體現。應該把專業人士聯合起來,分門別類,建立日常的管理,跟進他們的保障,應該有一套管理制度。

  比如德國建立了志願者庫,志願人員很多都是專業的,平時都在公司裡,需要時國家征用。其所在的企業可以扣掉工資,而國家建立應急基金,確保工資補償。這種專業化的制度跟進與設計,迫在眉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