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經濟復蘇還有漫長道路要走

http://www.CRNTT.com   2009-06-18 10:27:12  


 
                  中國數據喜憂參半

  文章認為,日前發布的中國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有喜有憂,喜的是多項指標有了明顯回暖,憂的是CPI、PPI同比仍呈雙降,發電量沒有發生根本轉變,外貿出口也仍然低迷。結合目前的社會經濟現實綜合分析這些數據,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中國實體經濟仍處於通貨緊縮周期,而且壓力很大;而事物的另一方面是,整個金融體系流動性衝動動能強勁,滯脹特征——擴張性貨幣政策缺乏刺激經濟的明顯效果,而主要表現為資產價格上漲——已經開始出現在中國經濟體內部。

  在過去的時間裡,國務院的多項經濟刺激計劃成功地阻止了更嚴重的經濟下滑,但是,邊際效果在遞減,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執行過程中暴露無遺,後續項目和配套資金乏力使國務院刺激措施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未來的出口、公共投資這兩個引擎被限制以後,宏觀經濟發展需要結構性調整,需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源。

  目前,以房地產、技術和資源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代工方式等簡單低級的產業,在中國雖有維持和擴大的必要,但是這些行業終究難於承擔起宏觀經濟動力的作用。顯然,科技創新才是方向,而新能源和輸送技術、鐵路系統、空間和信息技術、海洋技術、大飛機、產業動力源革新、排放技術、生物技術等等,是未來新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看得見的產業動力。但這些都需要時間,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

  與此同時,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在某種意義上是處於全球宏觀經濟鏈的兩個極端位置。正是這種極端和兩國的相互競爭助推了本次全球經濟危機,現在兩國攜手來應對危機,就必須相互合作并達成一定的默契。默契合作的結果必然是兩國對各自的宏觀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及動力進行全面整合調整,在此基礎上達成新的全球分工和利益共享。而這種調整與磨合需要一個過程,這也決定了全球經濟復蘇不可能快速到來,非此即彼的“V”形復蘇思維不符合經濟復蘇的基本要求和客觀存在。

                 對經濟復蘇不宜過於樂觀

  文章表示擔憂:全社會富裕的流動性在實體經濟通縮擠出效應下,最有可能湧向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從而誘發虛擬經濟泡沫,增大中國經濟體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的概率。

  溫故知新,可以回顧一下1994年到1998年的亞洲經濟周期。在日本,經過廣場協議在金融上挑戰美國失敗以後,1987年日本經濟開始陷入倒退,直到1993年才開始出現復蘇跡象。1995年,橋本龍太郎看到1994年日本良好的經濟恢複成型後,迫不及待地開始恢複提高稅率,結果帶來了1995年日本經濟的再次衰退。此次衰退延續到1996年末才出現再次復蘇的景象,但立馬又遇上了1997年。

  在中國,1989年遭遇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經濟調整,到1992年開始復蘇直至1994年,隨後在1989-1994年周期的調整中,中國實施匯率并軌、人民幣貶值,從而推動中國出口貿易大發展,促進并維持了經濟穩步增長直到1997年。

  在東南亞地區,亞洲“四小龍”1994年開始失去優勢,與日本一樣,它們的出口優勢被1994年崛起的越來越強大的中國制造所替代。東南亞、日本當時的狀況就像中國現在的情況,於是市場資金向房地產轉移,泡沫化過程延續4年,房地產成為明星產業,并制造出一個個富翁神話和地樓價新高,結果終被索羅斯等國際炒家看穿其中破綻,人為地扮演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發動了匯率和資本撤出的戰爭: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由此,當前最令人不安的狀況是,中國經濟逃避增長方式調整,而代之以簡單的擴大公共投資和刺激房地產;社會資本在實體產業找不到出路和合理回報率的狀況下,大規模向虛擬市場轉移,從而帶動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大漲,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大漲將會使中國經濟走進一個死胡同,并將中國經濟體的軟肋暴露於國際資本貪婪的攻擊之下,系統性的矛盾必將帶來新的金融危機,使中國金融系統成為全球資本的攻擊目標。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