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族品牌”究竟去向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09-07-03 11:39:52  


 
            民族品牌無需政策扶持 
 
  “保護民族品牌”被認為是天經地義,呼籲者甚至強烈要求將這種保護落實在具體的政策舉措上,因為“中國的民族品牌已經被蠶食得差不多了”。然而數據顯示,跟世界平均水平比起來,中國的民族品牌被賣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國是這20年來,外資最樂於直接投資的市場,外資要進入其他國家投資時,有
75%是采取并購方式進入,但在最多外資直接投資的中國,并購占直接投資的比例卻不到兩成。 
 
  民族品牌透過資本市場融資,就有可能被國際資本收購。如果既想在資本邏輯下做大做強,又不想被收購,僅有一途,就是不走市場融資之路,靠國家產業政策扶持,銀行提供資金,這是很多經濟民族主義者心儀的模式,也正是許多國企所采取的模式。然而,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并非源於國家保護了某些產業,而來自放棄保護,開放競爭。我們必須看到,政策扶持往往成為滋生落後和低效的溫床,在權力保護下壟斷,在壟斷保護下低效,正是我們經濟的問題所在。“民族品牌”只能走品牌并購之路,這不僅是現實的選擇,也是最理想的選擇。

           “民族品牌”概念不必太當真 

  在人們都在為“民族企業”這個詞而激動甚至憤慨的時候,可曾想過,這個內涵與外延似乎都無比清晰的詞匯,在世界經濟逐漸一體化的今天,卻是一個無法准確定義的“偽概念”。比如什麼是民族品牌汽車?按產地嗎?零部件在中國制造的就是?別忘了,捷達的國產率超過了90%,連奧迪A6的國產率也已經超過了65%。而人們常說的民族品牌比如比亞迪F3、華晨駿捷,用的可是三菱的發動機,更別說車里面那些多如牛毛的日本電子元件了。
 
  按公司老板的國籍、公司注册地來界定也不靠譜。在達能和娃哈哈之爭中,慷慨激昂呼籲保護民族品牌、限制外資進入的娃哈哈掌門人宗慶後,其實早在1990年代已與達能聯姻,其女兒等多名家人都有了外國國籍,并在國外注册了多家離岸公司;立志振興民族汽車工業的吉利集團,也是由在國外注册的離岸公司控股的;上一次“保護民族品牌”的主角匯源同樣如此,它是在凱曼群島注册,在香港上市,原有的股權大概有40%左右已經是外資。實際上,人們說一家企業是“民族品牌”,一般只發生在和外資的并購過程當中。換言之,“民族品牌”不是否決跨境并購交易的理由,而是品牌所有人多要對價的籌碼,不值得旁觀者過分緊張。 
 
  當國際糧商進入中國的時候,經濟民族主義者很緊張,擔心中國的糧食安全被破壞;當高盛宣稱要在中國養豬的時候,經濟民族主義者又再次緊張,擔心中國養豬產業被其壟斷。實際上如果我們一聽到“外資”兩個字就緊張,那麼外資的任何舉動都可以和“陰謀”聯系起來。

  當前中國公司紛紛出手抄底美國,美國人似乎并不擔心被中國控制,也不覺得被傷害了“民族自豪感”。也許他們具備而我們缺乏的一個常識是:天下的企業一樣,都是以牟利為目標,只要消費者吃到廉價又放心的雞蛋,何必關心下蛋母雞的國籍?我們真正應該憂慮是,政策保護下形成的壟斷和低效,很可能讓我們只有昂貴而劣質的雞蛋可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