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銀行業危機中崛起是實力還是運氣

http://www.CRNTT.com   2009-11-01 10:26:16  


 
  第三,在業務上,中國商業銀行穩定的負債結構避免了流動性危機的發生。

  從負債結構來看,大部分上市銀行均以存款為主要資金來源,存款占比接近或超過90%,穩定的資金來源是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中得以幸存的救命稻草,也是幸免於難的投資銀行全部轉為商業銀行的原因。

  中國商業銀行的貸存比自20世紀90年代超過100%的水平,至2007年已經降至75%,且貸存比納入監管指標內,國內商業銀行在2008年四季度前貸存比必須保持在75%以下(2008年四季度後由於配合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對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的政策,放鬆了股份制銀行的貸存比要求),而美國商業銀行的貸存比高達100%,歐洲商業銀行的這一指標甚至超過110%。

  第四個方面,是央行和監管機構的作用。

  金融危機向國內傳導的途徑,除了直接衝擊國內商業銀行以外,還可能通過對國內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的衝擊向國內金融市場傳導。

  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為國內外資銀行提供了援助。與美聯儲一樣,通過將一定標準的抵押品抵押給央行,外資銀行獲得了央行的人民幣貸款,解決了一時的流動性困難,國內銀行間市場的緊張氣氛也得以紓緩。

  另外,實際上中國銀行業的監管也早已未雨綢繆。中國的監管機構早已在2007年就推動了國內外資商業銀行的“法人銀行導向”。中國銀監會在2007年推出了只有外資法人銀行能夠在國內吸收小額人民幣存款等引導政策,促使更多外資銀行在國內分支機構轉為法人銀行,在國內的部分必須遵守中國的監管規定,監管指標對在華部分單獨監管而與母公司經營情況無關,這樣就切斷了金融危機通過外資銀行總部向分行傳導,從而傳導至中國金融體系的途徑。

  文章表示,儘管中國銀行體系經過近10年的改革實力大大增強,但也應該看到,此次中國的商業銀行能夠較少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的重要原因,還是在於自身的國際化程度不高,外幣資產整體占比不高,既不靠大量的外幣借貸維持流動性,也沒有對境外企業有大量的信貸頭寸。

  本次金融危機對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無論從對流動性還是對資產質量的影響來看都不算嚴重,國內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收入還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利潤。因此,儘管中國商業銀行的績效在2008年較其他商業銀行高得多,但是我們確實不能沾沾自喜。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