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的開放及其難點

http://www.CRNTT.com   2010-01-05 10:00:25  


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這是“改革開放”標語方陣走過天安門廣場。
  中評社北京1月5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文章“中國的開放及其敵人”,文章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採用的是漸進模式,這是一種先不觸動或者少觸動既得利益,在體制外造就新的利益,從而對既得利益構成巨大壓力的改革方式;當改革開放進行到現在,這些新的利益本身已經成為龐大的既得利益,反而成為進一步改革的阻力。全文如下:

  人們把中國前面三十年的歷程稱之為改革開放,就是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但實際上,對內改革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開放。這裡所指的開放就指的是對內開放。討論中國的開放及其敵人的意義,主要是針對當前中國改革停滯不前的局面而言的。很顯然,開放的敵人就是不開放或者封閉。簡單地說,中國改革的成功在於開放,而目前改革的困局就在於封閉。

  為什麼說中國內部改革的成功就在於其開放?開放就是向社會的各個群體開放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過程。如果比較一下中國和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改革,就可以昭示內部開放的重要性。前蘇聯在戈爾巴喬夫時也曾經想開放國家的經濟過程給地方和社會,但因為中央官僚既得利益的強大阻力,開放沒有成功。戈爾巴喬夫因此只能走政治開放的道路,即直接繞過中央官僚階層,付諸於民眾。這就是俄羅斯民主政治的起源。民主化立即導致了蘇聯共產黨的解體,但國家的經濟過程並沒有因為民主化而向人民開放;相反,大部分從原來體制的權勢人物轉而成為黑社會而控制了國家的經濟過程。這種情況直到普京時期才有所遏制和好轉。

中國改革採用漸進模式

  中國的發展模式很不一樣。中國採用的是漸進模式,就是說先把經濟過程逐漸開放給體制外的社會群體,進而把政治過程也開放給體制外的社會群體。這是一種先不觸動或者少觸動既得利益,而在體制外造就新的利益,從而對既得利益構成巨大壓力的改革方式。

  改革之初,因為從毛澤東時代成長起來的大部分的既得利益在城市,中國因此先把經濟過程開放給不存在既得利益或者既得利益比較容易克服的農村。這就是農村改革的起源。農村改革的成功為城市改革既產生了壓力,也提供了條件。同樣,在城市改革的時候,中國的策略是先不動國有企業,而是容許在國有企業之外發展出一塊非國有企業部門。如果中國先動國有企業,就有可能導致前蘇聯那樣的情況,因為國有企業當時是最強大的既得利益者。發展非國有部門就是向社會開放。同時,在改革國有部門時,中國也是採用分權方式,即向地方政府和企業分權。地方在被賦予了充足的經濟動因之後,有足夠的動力來進行改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