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2010宏觀經濟政策正常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1-10 08:55:41  


2010年宏觀經濟走勢很重要的切入點之一就是宏觀經濟政策的正常化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以2008年底四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為代表,中國以超常規經濟刺激計劃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結合各方面的預測來看,2010年將是中國經濟經過危機衝擊觸底之後、進入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的起點,也是宏觀經濟運行逐步正常化之後、宏觀政策相應需要回到正常化狀態的一年。

  “第一財經”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文章表示,無論是全球經濟還是中國經濟,觀察2010年宏觀經濟走勢很重要的切入點之一,就是宏觀經濟政策的正常化,即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的退出。

  文章分析,在宏觀經濟政策正常化的主線下,如下幾個問題值得關注:

  一、信貸

  第一,信貸投放成為觀察宏觀經濟正常化的重要指標。

  在當前中國間接融資占主導的融資結構下,信貸始終是觀測宏觀經濟正常化的重要指標之一。信貸投放量在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成為了2009年最突出的政策主線,也成為2009年影響金融市場最為顯著的經濟變量。

  2009年的信貸增長對中國經濟應對危機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如此高速的信貸投放,實際上是難以為繼的,在宏觀經濟回覆到正常狀態之後,宏觀政策的正常化就必然涉及到信貸投放的調整,適度寬鬆同樣需要強調寬鬆的“度”。

  在宏觀經濟運行正常的年份,通常理解的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強調的基本是貨幣信貸的增速是GDP的增長加上物價,再預留一點增長空間。

  如果預計2010年GDP增長是9%~10%、CPI為3%左右,預留3%~5%的適度寬鬆的空間,那麼2010年的貨幣信貸增長就在17%~18%。根據歷史上宏觀經濟正常情況下的信貸投放增長,2010年信貸投放在7萬億~8萬億元之間,跟2009年比雖有明顯減弱,但2009年與2010年兩年合計信貸規模在歷史上仍處於高位水平。

  第二,2010年的金融市場格局會呈現“寬貨幣、穩信貸”格局,預計可用信貸資金不低於9萬億元。

  在信貸政策逐步恢復正常化後,2010年基本的金融市場格局可以歸結為“寬貨幣、穩信貸”。

  “穩信貸”是指和2009年相比,總規模雖有所回落,但由於2009年新開工項目在2010年正好進入開工建設時期,客觀上需要較高的信貸投放的持續性,信貸投放將是穩中有落。

  在信貸投放大致穩定的背景下,2010年的流動性可能依然會相對寬鬆。實際上,2009年龐大的流動性主要是靠銀行信貸來創造的,央行真正能直接控制的是基礎貨幣,基礎貨幣在2009年的多數月份實際是淨回收的。在基礎貨幣層面,2009年的貨幣政策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寬鬆,只是處於歷史平均水平。在2010年,隨著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市場流動性將同時由內部的銀行信貸創造和外部流動性兩方面來創造,外部流動性(貿易順差、外資流入)可能會構成一個新的流動性的增長點。

  在相對較為寬鬆的貨幣環境下,信貸投放的退出可能會遇到不同形式的干擾,進而可能會對金融市場形成不同程度的衝擊。例如,如果流動性非常寬鬆,商業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充裕,資本金也達到法定的要求,商業銀行就必然有強烈的投放衝動;如果有明確的信貸投放的窗口指導意見,就可能推動商業銀行在監測目標相對寬鬆的一季度或上半年加速信貸投放,導致信貸投放在月度以及季度之間的大幅波動,進而可能會對金融市場運行形成衝擊。

  從銀行體系本身的運行狀況看,2009年銀行體系儘管經過了大規模的信貸投放,實際上存貸比並沒有顯著上升。也就是說信貸增長很快,實際的流動性增加也很快,高儲蓄率和寬鬆的流動性可能會繼續支持銀行的信貸增長。另外一個重要的約束就是資本金。如果資本金約束通過不同形式的融資緩解了,同時流動性很充足,這時要控制銀行的信貸增長是不容易的。

  儘管2010年的信貸投放可能會逐步恢復到正常化的水平,但2010年的總體流動性依然相對較為充裕的重要原因,還在於2009年的信貸投放會有一定比率真正在2010年投入實體經濟運行。這一點可以從不少金融指標觀察到。從歷史數據來看,企業開工項目肯定有一部分自有資金,新開工項目規模一直是大於中長期貸款規模的,但是2009年中長期貸款投放遠高於新開工項目規模。根據上述數據大致推斷,即使2010年是7萬億~8萬億元的信貸投放,可供企業使用的資金應不低於9萬億元。

  宏觀政策的正常化同樣也體現在一些結構性的問題上,體現在財政政策上。如果在2010年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基調,那麼,適度的財政赤字是可以預期的。如果按照通行的不超過GDP的3%的穩健指標,2010年的財政支持可能會超過1萬億元,這個指標與美國、日本等高負債國家相比要穩健得多。同時,信貸投放的結構也值得關注,例如,信貸投放在不同季節的分布要防止大起大落;其次,防止信貸向大企業、少數幾個行業等過分集中,這不僅加大銀行體系的風險,實際上也抑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如果說集中投放給大型企業是應對危機的超常規狀態的話,2010年應當更有回旋餘地來推動信貸投放的均衡分布。

  二、管理通脹預期

  宏觀經濟政策正常化的另一個很重要的角度是:管理通脹預期。

  管理通脹預期在研究界也有分歧,一種觀點認為2010年通脹只是個預期,CPI大致測算只有3%,其中還有1%左右的翹尾因素,又預留一部分新漲價的因素,如果公用事業不漲價,2010年的CPI可能還達不到3%。因此提出管理通脹預期過於超前,不利於經濟復甦。

  但事實證明,無論是宏觀決策還是金融市場的投資決策,CPI和PPI的預警性是值得懷疑的,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良好的用來判斷通脹的指標,在不少時候往往還成為經濟運行的滯後指標。

  例如,在上一輪經濟周期中,GDP增長在2007年二季度已經達到階段性的頂點,進入回落周期,但是CPI依舊上行,直到2008年2月才達到頂峰。當時,企業家產生了更強烈的通脹預期,高價購買原材料,將PPI繼續推升,所以CPI、PPI見頂實際上比GDP往往晚一年到一年半時間,對於宏觀決策的參考價值有限。

  因此,在200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管理通脹預期”,實際上清晰看到了通脹不僅表現在CPI、PPI上,還往往表現在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價格上,還表現在一些不在CPI統計覆蓋範圍內的商品上。

  根據中國經濟運行的歷史經驗,比較明顯的通脹的形成往往需要具備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實體需求(比如投資或出口)的大幅增長,二是信貸投放高速增長,三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目前投資已大幅增長,信貸投放增長也非常快,所以2010年的物價水平受農產品影響非常大。

  三、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方面是,政策的著力點應當放在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上,降低對政府投資需求的過度依賴,防止經濟二次探底。

  在1998年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也曾採取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投資帶動,刺激了當年經濟的回升,但政府的投資力度總是有限的。當政府投資力度逐步減弱,市場需求沒有跟進時,很容易導致經濟的二次探底。1999年政策制定者為了激發市場需求,推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等重要舉措。

  現在中國經濟在政府投資的帶動下出現回升,但任何政策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2009年推動城市化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體是各級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台。據粗略統計,2009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台的負債總規模已超過地方政府全年的總財政收入,這至少應該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和邊界。下一步如何為城市化進一步融資,依賴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推動的政府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實際上面臨著約束,這個問題也許不會在2010年暴露,但這個問題值得關注,至少它意味著繼續依靠大規模的政府投融資平台融資推動政府投資,面臨著日益強烈的預算約束。

  關於激發市場的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很多領域做了重要部署:第一,防止大型壟斷企業在一般領域進行過度擴張,同時清理大中型企業和中小民營企業之間不公平的法規,構造一個平等競爭的氛圍,要降低一些高門檻行業的管制,降低壟斷性領域進入的門檻,使得充足的流動性有一個投資的渠道。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特別容易形成資產泡沫,與居民缺少投資渠道有很大關係。通過降低醫療、金融、通訊等這些社會投資領域的門檻,來激發社會投資的需求。第二,鼓勵消費。在應對危機的2009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考慮到價格因素)可能達到近20年來的最高點,這可能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轉型以及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度提升面臨一個重要的拐點,其中既包括勞動者收入的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也包括城市化的推進形成的新市民的消費能力、迅速擴大的中間收入階層的購買能力等。

  在目前的統計口徑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既包括居民消費,又包括政府消費。為了進一步推動消費的增長,預計會有一系列新的措施出台,比如在社會保障方面社會保險的省際轉移、稅收的優惠等。另外,提高勞動者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