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挖曹操找劉備下一個要扒孫權嗎?

http://www.CRNTT.com   2010-01-19 10:29:11  


 
  不過,在王巍先生看來,“為什麼人家會說這些外行的話,就是因為我們考古工作者對考古這樣一門學科是怎樣進行研究的,或者我們是怎樣進行工作的,我們的結論或者認識是怎樣提出的,這個過程公眾是不知道的。”並且他還自我批評說,“這是我們考古工作者沒有盡到責任,在這方面的知識,社會是缺失的。”

  王巍先生很善意地理解這些質疑的外行話是因為社會普遍缺乏考古知識而致,但是如果超越考古學的範疇而論,“曹操墓”之所以陷入被質疑的汪洋大海中,那是因為民眾保有著對學術獨立、學術品格、學術權力以及“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等社會短板的警惕。民眾之所以如此關注“曹操墓”真偽,那是因為民眾不希望將一次回望歷史探尋文明的契機演變成一笑而過的小品。

  被質疑裹挾著的喧嘩中,民眾的“公民精神”確實得到了彰顯。但是在這一場熱度非凡的爭論中,民眾的科學素養是否能夠得到提高呢?或者說,“曹操墓”的喧囂能否帶動考古這門“以有限測無限、循明晰探幽暗”的冷門學科走近國民呢?

  答案可能並不樂觀。對於滋養科學精神而言,大多數國人還是喜歡停留在圍觀“器”的層面,很少真正由表及里深入到“以利求器”的境界。去年那場被稱為“500 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民間掀起一股“日全食熱”,正當輿論無比熱情地冀望這股熱潮能在民間形成一次全民天文科普運動時,我們卻不得不接受著一輪又一輪“日全食經濟”的信息轟炸:熱點區域酒店早已預訂一空、部分景點展開各種攻勢招攬遊客、情侶購買了成都—上海的航班機票全程追逐日全食……糾纏其間的商業利益讓人懷疑,其中到底有多少成分是由純粹的科學精神在推動。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國人是喜歡應景扎堆的,包括在對待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發射的態度上。每一次神舟飛船的發射,我們都說民間掀起了一股關於普及航天知識的科普大潮,但那至多是神舟飛船發射成功後激起的漣漪效應而已,沒有科學精神在民間的生根發芽,它也持續不了多久。以這樣的思維價值去考量為什麼國人喜歡追捧宇航員而少有人去禮贊普通的航天科技人員,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一次,“曹操墓”的喧囂恐怕也只是短暫的狂歡。考古學研究的對象都是一定時間以前的遺物與遺跡,雖然研究成型後都被冠以“古代人類遺產”的亮麗名號,但研究進程之枯燥恐怕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這次研究對象如果不是一代梟雄的“曹操”墓穴而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古人,還會如此勾人眼球嗎?公眾對“曹操墓”的圍觀,聚焦的其實不是“考古”而是“曹操”。表面上看,“曹操墓”似乎在民間激蕩起了一股“考古熱”,而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民眾而言,大家並不在乎考古的本質,“考古”只是載體,而“名人”才是普通公眾圍觀考古的原動力。剝離了“名人”的“藥引”,考古活動依然是一劑無人願意品咂的苦藥。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公眾而言,“曹操墓”只是一期好看的“節目”而已,節目結束後,他們又將去追逐新的熱點。“曹操墓”帶動不了“考古熱”,至於寄望以“曹操墓”為契機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恐怕更是一種美好想象罷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