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要平衡國家發展權和社會民生權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14:39:56  


 
  第二要大量增加政府的社會性投資。在中國,生產性投資和社會性投資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失衡。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來自生產性投資。社會投資一直沒有得到重視,每況愈下。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住房、環保等等方面的社會投資嚴重不足。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每次經濟危機總會導致生產性投資的激增和社會性投資的減少。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教育領域變成了各級政府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資源,教育產業化變得不可避免。而教育屬於社會領域,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同樣,這次金融危機之後,各個生產領域的投資激增,已經導致了很多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造成浪費和低效率。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這種局面必須改變。社會性投資嚴重不足,有助於實現民生權的社會制度就建立不起來。 

  第三是要調整中央和地方財稅關係,減少地方政府把社會政策“經濟政策化”的動機。1994年開始實行分稅制以來,財力很快從地方政府上移到中央政府,但責任並沒有。現在很多領域是中央政府出政策,地方政府出錢。這給地方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財政壓力,是地方官員努力把社會政策“經濟政策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何解決?主要是要把中央地方之間的責任和權利統一起來。方式有二。第一是中央政府向地方分權,讓地方政府擁有更大的財稅權,使得地方政府有足夠的財權來執行政策。第二是中央政府把一些現在由地方政府擔負的責任也收上來,由中央本身來執行這些政策。如果沒有中央和地方關係的這種調整,不管中央政府如何努力來確定社會政策,地方政府也不會有任何動力來執行。相反,它們還會繼續目前社會政策“經濟政策化”的趨向。 

  第四,要充分利用國有企業這一經濟杠杆來推進社會政策的實行。國有企業一直是實現政府目標的有效工具。但長期以來,國企僅僅扮演了推進經濟增長的工具;在社會政策領域,國企扮演的角色是相反的。例如,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國家組織了大量的財政和金融力量來對付危機,絕大部分流向了國有企業。這具有必然性。國有企業作為政府的一個強有力經濟杠杆在應付危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沒有這個杠杆,中國去年應付危機不會有這麼有效。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很多負面效應。國有企業得到國家大規模的支持,擴張得很快。不僅本身造成了產能過剩,而且也在擠壓非國有部門的空間,即所謂的“國進民退”現象。當國有企業的資本過度時,國有資本會走向任何地方。既然房地產那麼有利可圖,那麼國有企業為什麼不可進入呢?從去年開始,國有企業很快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一個主要角色。人們發現,房地產價格暴漲和國有企業的進入有很大的關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