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風電:受熱捧的虧本生意

http://www.CRNTT.com   2010-03-18 11:42:49  


 
    ★碳交易:新的救命稻草? 
 
  “清潔發展機制”讓風電再熱?
 
  是什麼原因驅使它們去做這筆看似無利可圖的買賣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國際間碳交易。在全球減排的趨勢下,中國風電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2005年開始的“清潔發展機制”,是京都議定書下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彈性機制。因為有些發達國家不願降低生活標準,且通過技術減排的空間已經很小,於是該機制允許一些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來抵消自身的減排指標。具體而言,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項目能得到認證並證明其達到了減排效果,便能得到減排認證,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等於一個減排認證。而發達國家為每個減排認證所支付的價格在10到15美元之間。 
 
  據分析,中國已成為這項機制最大的受益者,共獲得了1.53億碳信用額,占到了“清潔發展機制”所發放認證的一半以上。中國眾多企業從中獲利,比如重慶市的企業,截止去年底,該市企業得到聯合國認可的減排總量為184萬噸,以時價計便可獲得碳交易1.25億元,除此之外,他們還有30個項目近860萬噸的減排量正在等待聯合國認證,這筆錢共值5.85億元。而重慶並非申請獲得碳交易最積極的省份。 
 
  中國風電從減排中嘗到“甜頭” 
 
  風電行業作為新能源產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創收機會,實際上行業內對此也毫不避諱,在行業網站中國能源網的一篇報道中,文章開宗明義寫到:投資新能源項目,不僅利於環境,還能通過碳交易創收。該文介紹:浙江省第一個大型風電項目——慈溪風電成為新能源“綠色效益”的受益者。該風電場已累計發電7000萬千瓦時,碳交易創收約445萬元。 
 
  在具體執行中,該廠的減排量計算,是以廠實際發電量作為依據,據測算,慈溪風電場一期風電項目全年可發電1.1億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燃煤火電比,每年可節約標煤3.1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9萬噸,節約淡水27萬立方米。換一句話說,在單位產量所獲得的減排量不變的情況下,你的產量越大,獲得的減排量就越大,碳交易的收入就越多,這無疑有利於中國風電業的建設熱情。 
 
  在許多風電行業網站中,探討企業如何從碳交易中獲利的專題文章還有很多,可見中國企業對此的熱衷。 
 
  聯合國指責中國企業騙取資金 
 
  從各種新聞報道來看,中國部分電企進入“清潔發展機制”的目的本末倒置,“清潔發展機制”的一個原則是,該項目必須證明在沒有外部投資就不會開展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認證。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給中國提供資金,目的是幫助中國發展本來不能發展的節能產業。但中國部分企業卻將國外資金當成了發展風電的一個補充或投資,甚至借此盈利。 
 
  國際上對於中國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止過,終於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前夕,聯合國停止了對中國50家風電項目申請信用額度的審批,這50家企業多數為大型國企及其下屬公司。 
 
  聯合國專家懷疑中國正在利用產業政策來騙取碳交易資金。事情的直接起因,是2009年7月發改委對風電電價的新規定,該規定實行定額上網電價,取消了招標制度,四類資源區標杆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度)0.51元、0.54元、0.58元、0.61元。據報道,有聯合國專家認為,該規定是在有意降低上網電價,從而加劇風電行業的經營困難,使得眾多企業符合“清潔發展機制”的門檻。 
 
  中國對此自然是強烈反對,並強調調低電價,是出於宏觀調控的考慮,與獲取資金無關。這場風波隨著哥本哈根大會的落幕而暫時平息,但它也有助於人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上網電價不高,企業利潤率低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企業願意投資風電,而且多數為大型國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