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國民營經濟的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0-04-03 11:34:22  


 
判斷國進民退的標准

  判斷國進民退從趨勢上看我覺得有三個標准:一個就是國家政府對經濟幹預的力度加強,不管是從宏觀上還是從微觀上,行政力量加強,尤其在一旦出現經濟波動、經濟過熱或者出現危機的時候,都是政府進行權力擴張的依據,有的地方甚至對民營企業進行了很嚴重的微觀管理。和當年管鄉鎮企業一樣,我們的鄉鎮企業當年就是這樣被管死了;第二,競爭領域和非競爭領域,國營經濟在市場經濟競爭領域當中,不是通過法律手段、市場競爭的手段,而是通過政府的強力行為,逼迫民營經濟退出,這是我判斷國進民退的第二個標准;第三,財富分配上,也是國進民退。這方面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天津大學李煒光教授的相關文章。

  經濟危機當中,在各項收入都在下降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收入卻是逆勢上漲,國家財政在國民收入當中,政府財政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費嚴重不成比例。有這樣一個數據,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40%,城市居民收入占45%,農民占15%,學者周天宇教授在世界各國政府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調查中,發現中國是偏高的,財政支出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用於社會福利保障、公共產品的開支,我們遠遠低於發達國家,雖然我們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絕大部分用於政府自身的消費,所以我們看到有一個教授講的“三公”消費,公款吃喝、公費出國、和公車三項消費,三個三千億,超過九千億,所以在國民收入上分配上也出現了國進民退的問題。國進民退是存在的,而且從這種趨勢上判斷,國進民退的現象十分嚴重。

回顧一下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和原因

  那麼怎麼會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呢?是什麼樣的過程?我想與大家回顧一下國民經濟這些年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

  在2005年發生過一次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爭論。當年鄧小平拍板要把國有企業改掉。從計劃經濟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國有企業實在是辦不下去了。其實,要改國有企業,從我們現有的理論是找不到依據的,直到今天,我覺得改革國有企業的理論依據還是不夠的,因為現在我國講的還是公有制為主體,國有企業為主導。當時國有企業實在是辦不下去了,拖垮了財政,把銀行也拖進去了,是一個黑窟窿,沒有辦法當時才進行放小、改制,當時為了國有企業能夠脫困,想出了一個理論叫”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改造”,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從一些競爭性領域中退出,然後把國有企業的職能定位在公共財政上,這一個俗稱”國退民進”。這個詞中央的文件沒有出現過,是媒體、民間對國有經濟的戰略改組和國有企業的戰略性調整總結的一個簡稱。十五大以及1999年《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裡面都有這樣的話,就是國有企業進行結構性的戰略重組,適當地從一些競爭性領域逐步退出,這是國有企業在2000年前後改革的一個主流。

國進民退,2003年是分水嶺

  要分析國進民退的問題和國有企業改革,2003年是大家應該記住的年份,這是一個分水嶺。在2003年之前,國有企業經過改革,比如說優化組合、下崗分流,大批的國有企業裁員。再一個就是把“企業辦社會”職能進行剝離,減輕企業的負擔。免掉企業債務,通過這樣的改革,再加上朱熔基總理後期做了大量國債項目,這些國債項目基本上全部到了國有企業。在2002年,通過這樣的改革措施和當時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項目,國有企業挺過來了。

  2003年發生過兩件大事,第一就是當時的經濟過熱、宏觀調控,當時的宏觀調控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常州的鐵本事件,鐵本的老總戴國芳就是那年被抓。當時鐵本的占地比上海寶鋼另外一個投資項目三期工程,占地要小,投資效益要好。但是關的是戴國芳,常州的民營企業家。而寶鋼的項目沒有受到任何的處罰。戴國芳去年從監獄裡面出來,記者去采訪他,他什麼都不能說。2003年的宏觀調控導致很多民營經濟被打壓,我當時在東南沿海走過,做過一些調研,這一輪宏觀調控,民營經濟受到很大的損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