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應腳踏實地完成製造業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0-06-04 08:04:18  


 
  中國也一樣,擴大內需自然不錯,但是,擴大內需需要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這意味著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改革稅制,限制壟斷,觸動幾十年不敢碰的強大既得利益群體,這必須漸進式推進,不可操之過急。中國經濟去年的“保八”,幾乎全是政府投資的功勞。這一方面說明擴大內需之艱難,另一方面也證明,政府投資沒能引發乘數效應,沒能帶動民間投資,這暴露了我們對內開放的不足。

  政府投資的低效益,民間投資的受限,結構改革的艱難,都指向一個事實,中國經濟的增長,仍將依賴製造業和出口,這幾乎是一種宿命。

  文章指出,中國創造需要真正的技術創新。三十年來,我們在技術創新領域的成就,乏善可陳。新興產業,沒有哪個是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的。我們這些年的進步,主要是開放和學習、模仿,而不是創造的結果。技術創新需要基礎研究的突破,相關市場的培育,保護知識產權,所有這些,我們都還沒有實質性進步。普遍和愈演愈烈的學術腐敗,對管制的迷戀和對市場的不信任,怎麼能生出創新性的成果來?

  中國創造更需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富士康這樣規模的企業,也僅僅是為他人作嫁衣。也許我們低估了打造品牌的困難。品牌的本質並非技術水平高,而是其所有者的想象力和發展方向把握力。我們可以試著想象,如果麥當勞被中國企業收購,麥當勞作為世界品牌還能存在多久?看看這些年來有多少麥當勞的模仿者都銷聲匿跡了,這只能說明,對於快餐業的方向和品牌維護,只有麥當勞最有心得和水平,儘管麥當勞不是什麼高科技,但是其中的玄妙之門,卻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說到底,品牌是一種文化,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們還沒有發展到創造大品牌的那一步。

  美國人雖然發明了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但是,他們知道,沒必要非得自己製造,進口是他們更便宜地使用筆記本和手機的辦法。同樣,創新雖然好,但是,終究不是說創新就能創的,如果我們把精力和資源,用於不具有比較優勢的所謂創新上,而放棄了本來具有比較優勢的製造業,就跟美國人去花精力製造筆記本和手機一樣不明智。自然,將來隨著制度的改進和學習效應,我們可能會有一些創新成果,但是,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能強求。

  文章最後說,發展經濟的目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提高人民的福利。別人的發明,一樣可以為我所用,這就是中國今日經濟增長的現實。中國的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等,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既解決了就業,也提高了百姓的福利水平。中國創造是方向,但在邁進的過程中, 我們先要安心做好製造業。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