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兩岸統合實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http://www.CRNTT.com   2010-06-06 00:23:39  


 
  中國大陸從1956年開始正式實施簡化字,台灣則一直維持使用傳統漢字。在兩岸對峙時期,文字的繁簡差異,變成一個政治圖騰,兩岸連文字都誓不兩立。但是,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除了少數新造的簡字外,繁簡字其實都是歷史上早已存在的一家親眷,和平共存多年,各自擔負著不同的任務。在兩岸融冰之後,仔細省思當前的文字問題,我們以為回歸傳統,繁簡並存是一個最理想的解決模式。在大陸,採用“繁簡並存,識繁書簡”,在台灣則採用“正簡並存,識簡書正”,則兩岸溝通,古今傳承都可以圓滿解決。

  簡體字有其實用的地方,但是過於簡化,易失去原義,因此還有改善的空間。2009年9月,兩岸統合學會在北京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舉辦“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時,台灣的玄奘大學文學院院長季旭生,特別撰文表示,兩岸繁簡文字並存並用的目標,其實不難,只要把簡化字中的“同音替代”和易造成“同形異字”的新字大約157條放寬就可以了。

  我們認為簡化字階段性任務的完成,應包含以下幾項適度調整。我們同意北京王寧先生、董琨先生的看法,首先,需要先調整三種問題最大的簡化字:一是“同音替代”,比如干犯、乾凈、幹部、主幹,都是用的同一個“干”。二是“符號替代”,像是鄧的又部,燈的丁部,澄的登部,在繁體字中都是登,簡化之後,反而成了三個字。三是“草書楷化”,某些簡化字以草書代替正楷,然而,草書與楷書之間很多是不協調的。

  季旭生院長表示,這三種簡化的認定,還有寬嚴的問題,可以再討論。只要把這三種簡化字略作調整放寬,剩下的簡化字並不會造成文字論述時辨義的困難,那麼絕大多數的人仍然可以照樣寫簡化字,不必改變。對於要與傳統文化接軌、認識傳統漢字、學習傳統文化,只要採取“識繁書簡”就可以解決了。認識繁體字其實並不難,尤其在傳媒、演藝歌唱事業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人看電視、學唱歌就已經足夠認識繁體字了。認得繁體字,能跟傳統文化接軌,才能吸收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體會到身為一個強大的文明古國的驕傲。繁簡兼收,有容乃大,這才是一個泱泱大國的氣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