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要開放,不要“圓明園式的開放”

http://www.CRNTT.com   2010-10-19 09:51:14  


 
新聞鏈接:焚後150年:圓明園風雨滄桑路 

  2010年10月18日 09:13 來源: 新華網

  秋天的暮色再次降臨這片巨大廢墟,漢白玉柱石間,游人正逐漸散去。被焚150年後,圓明園——這塊曾經混雜著繁華與沉痛、張揚和落寞的建築遺存,在完成一場輪回後,重新歸於平靜夜晚。 

  北京市民張立國站在園內,卻始終無法平靜。“完全陌生,完全找不到以前的感覺。”他記得,少年時在園內摘完酸棗後四處張望,幾乎看不到一個人影。

  由此上溯至1710年,荒涼同樣如是,只不過,一項持續150年的浩大工程,將把此處塑為西方人眼中的“仙宮樂國”,以及一切溢美之詞都無法表述的夢幻般存在。

  “假若你能夠想象的話,你必須想象一所廣大的迷宮,充滿著崢嶸參差的山石,景色可以入畫,房子俱用上等香楠制成。湖澤池沼,交錯其中,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英法聯軍的英軍隨軍牧師格裡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圓明園,“那些美麗的宮殿疏疏落落分置各處,紫檀梁柱中隱約露出光燦的屋頂,曲折的幽徑中有麋鹿跳躍其間。”

  “圓明”二字,“圓”指個人的品德圓滿,“明”則意味政治業績明光普照。這個具有佛學意涵的名字,經歷150年無休止的營造,最後成為東西長2415米、南北大概1890米廣大空間的代稱,同時,也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彰顯國力的象徵。

  分水嶺在1860年10月出現,一切榮耀在火光中戛然而止,英法聯軍在搶劫珠寶與藝術珍品後,縱火焚毀圓明園,自此,殘垣斷壁成為聊以追憶的唯一寄托。

  緊隨其後的另一個150年,圓明園的記憶已迥然不同。

  步英法聯軍後塵來到園中的,是掠奪剩餘的土匪、撿拾零碎的民眾,甚至監守自盜的守園者。直到清末民初,戰亂中從外地來京的中國農民在無人看管的圓明園中開荒種地為止,財物、木材、石料直至土地,圓明園幾乎被剝奪殆盡。

  1877年,蘇格蘭人湯姆遜記錄下走進圓明園後的印象:“一大片荒涼破敗的廢墟映入眼簾。昔日裝點著中國最壯麗景觀的一塊塊大理石,一座座雕塑,如今倒臥在荒草叢中,瓦礫堆上。”

  此後的漫長時間裡,園內各色人群來來去去,而關於圓明園的記憶,也在民族和國家危機中被不時提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