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中國通”的微妙處境

http://www.CRNTT.com   2010-11-08 09:17:43  


 2001~2002年,日中關係出現一些問題。當時,我作為議員秘書發現,在民主黨甚至在自民黨中,都缺乏與中國交流的可靠渠道,雙方信息溝通不暢。這樣很難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民主黨中有很多人都是美國留學歸來的,但在中國生活過的人很少。”

  不過,無論是技術官僚還是政治家,這些中國通只“知華”並非“親華”,真正親華的日本人很少見。他們當中也不乏對中國的各種批評,甚至偏見。

  另外,由於與中國接觸較多,日本的“中國通”常被日本保守勢力和右翼攻擊,被扣上“親中”帽子。因此,有些“中國通”為避嫌反而會在決策過程中故意傾向保守。

  其三,公共輿論類,多指媒體和學界的各類中國問題專家。這些人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日本社會輿論的對華風向。

  最後,工商企業類,多指與中國有緊密商業聯繫,甚至有長期在華經歷的財經高層。日本現任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即屬此類。他們是目前推動兩國關係進一步接近的主力,也是對中國涉日政策最為敏感的群體,他們的觀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政界決策。

  “中國通”對華判斷存誤區

  撞船事件後,《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曾採訪多位日本“知華派”人士,並一直提出相同疑問:中日關係全面回暖時,一起乍看並不複雜的事件何以最終嚴重惡化雙邊關係?記者通過採訪獲悉,某些“知華派”雖然在個人履歷上接觸中國較多,卻限於意識形態等原因,對於中國存在較重的偏見或認識缺陷,而他們又往往能夠影響日本對華決策。

  例如,2005年中國出現大規模針對日本的抗議活動後,日本部分“知華派”認為,只要中國出現大規模民眾聚集,就很可能會將矛頭指向政府,因此中國政府出於對國內穩定的擔心,會盡力避免與日本的各類爭端升級,這將限制中國政府的對日政策選擇,也將成為中國政府的“軟肋”。這種觀點在日本很流行。其原因在於,一方面與日本媒體對中國國內矛盾的長期誇大渲染有直接關係,另一方面也是受制於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局限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