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市長轎車被掀“掀出”了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11-25 08:54:37  


 
  11月15日,池州日報全文刊登了《池州市貴池區農村集體土地徵地補償安置及被徵地農民自願參加補充養老保險實施辦法》。該辦法明確,根據省統一規定,從徵地補償款的土地補償費中提取30%作為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統籌基金,由區財政直接撥至村委會集體賬戶,再繳至區財政專戶。土地補償費的70%和安置補助費、青苗費的全額直接打卡發放到戶。

  然而,村民對“新”政策似乎也不“買賬”。掛在征遷安置指揮部辦公室墻上的協議簽署進程表上,依舊是10月31日和11月1日兩天裡各村民組簽下的“個位數”。11月2日至11月16日的表格欄則是一片空白。原來規定的征遷期限也被迫順延一個月,至12月30日。

  據村民介紹,為了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征遷這一眼下的“頭等大事”,貴池區的動遷工作組將目標首先鎖定為村幹部、黨員、教師等家庭,並許諾將以各種方式“獎勵”率先簽署協議的村民。

  “像我們的電工,供電局局長親自來,找他談,讓他同意量房子面積。不量怎麼辦?你還想不想幹了?”一位村民說。

  在梅龍地區征遷安置宣傳手册的最後,是當地政府為被徵地村民準備的安置房效果圖。這個位於池州市東部經濟服務區的50萬平方米的安置樓房,至少12個月以後才能“如期完工”。如同各地被“上樓”的村民一樣,這裡的村民也要投親靠友,或在外租房至少12個月。

  雖然當地政府出台了每平方米3元錢的“過渡費”,但許多人並不相信,過渡期會很快結束。

  “前兩年,池州要建九華山機場,把別的村房子拆掉了,到現在也沒住進安置房。”郭曉菊說,個別池州被拆遷戶四五年了還在外過著流浪的生活。在她眼裡,“先安置後拆遷”只是文件裡的規定。

  突破貧窮的征遷衝動

  類似的征遷,近年來,在池州這座長期欠發達的皖江城市一直未曾間斷。這個面積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萬的“江城”,2009年的GDP總量為245.59億元,位列安徽各地市最末位。

  “過去我們池州市委市政府所在的這個城區,只有兩條路。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整個城區公交車只有一路。”據池州市貴池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曉立介紹,近些年來,為了城市建設需要,“征遷”早已成為當地發展的“關鍵詞”。

  “走在池州的每個角落,人們談得最多的就是拆遷。在池州工作和生活的,很少有人沒有遭遇過拆遷。”出租車司機李浩告訴記者,池州至安慶方向的一處公路旁,拆遷已多年,土地閑置至今。而在市區外圍,一些徵地拆遷工程歷時兩年,被拆戶與拆遷人仍在對峙。

  而在征遷矛盾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很多村民把掀車歸咎為當地一些官員長期漠視百姓疾苦,並質疑方西屏不願與群眾對話。一些網民甚至將52歲的方西屏與被處以極刑的前安徽省副省長兼池州市委書記何閩旭相提並論。2005年6月26日,池州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因當地政府處置不力,最終演變成一起打砸搶燒的惡性群體性事件。當地事發後第三天才聯繫上“在外開會”的何閩旭,隨即何被查出事發當天在九華山私會情婦,最終東窗事發2007年底因受賄841萬餘元被判死緩。

  與何閩旭的關鍵時刻“失蹤”類似,11月2日即發生過大規模堵路事件,池州政府也因未能在第一時間控制事態而廣受詬病。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626”事件後,池州市政法委書記李祝安總結教訓稱,有調查發現,池州基層組織和工作體系不完善,基層矛盾基本處於無人排查的狀態。正由於一些矛盾長期積累沒得到有效解決,部分群眾因自身利益受損而壓抑的不滿情緒,借這一偶然事件形成了集體宣洩。

  5年之後的“113”事件,是否也是同樣原因導致的“偶然事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