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人為何不親近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0-12-20 09:05:20  


 
  1978年,中日兩國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人生若只如初見”。

  1982年前後,日本將“侵略”華北改為“進出”華北,日本對華情感第一次大幅下降。

  1989年,中日關係迎來了一個凶猛的下跌線,這與當時國際大環境有關。

  上世紀90年代,中日間在歷史、台灣、領土、安全、經援等問題上發生了一系列摩擦,兩國關係陷於複交以來最冷的低谷。

  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連續參拜靖國神社、日本遊客集體嫖娼等事件的發生,促成了2004年中日關係的第二次急轉直下。

  之後,2008年的“毒餃”、2010年的釣魚島事件,都把中日關係進一步推向了深淵。

  ……

  但是,除去技術細節,我們更應找出這對夫妻感情跌入冰點的深層原因,感情漸行漸遠的背後,一定會有規律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日本人的不親近感從何而來?

   1.國家實力的變化

  在“蜜月期”中,中國雖然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並成為安理會“五常”之一,但僅僅是“政治大國”而非“政治強國”,經濟上更是剛剛起步,而日本雖已是名列世界第一梯隊的“經濟強國”,但其時成為政治大國的渴望既不十分急迫,又沒有因歷史問題同亞洲大國糾纏。這種政經不同步壓抑了兩國民族主義的生存空間。

  曾有日本人這樣表態:“那時的中國還很窮,經濟不發達。”親自去中國,讓很多日本人看到了中日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也讓他們對中國多了一份親近感,“因為當時中國的現狀和日本戰後初期的狀況很像”。

  而接下來,兩國的狀況就不大一樣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日本經濟卻經歷了“失去的10年”。具體表現是1994年日本對華貿易首次出現赤字,2010年中國GDP已經超過日本。

  習慣於“居安思危”的日本人,不得不正視這個當年還需要援助的鄰居。而日本自身欲做大國之訴求,亦使得兩國的地緣政治變得十分微妙,接觸與摩擦在所難免 。

  2.不喜歡中國的作風日本人大多認為“中國人總提出歷史問題”。對於中方不會見小泉的決定,日本普通老百姓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認為“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和中日關係往前發展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2005年在中國幾個城市發生的“反日遊行”中,一部分遊行者“襲擊”日本大使館和餐廳,中國卻沒有表示道歉,也沒有賠償損失部分,堅持“原因在於日本首相不恰當行為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在那一刻,在日本人的腦海裡,中國人是做事不合理,不遵守國際規則的民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