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東西部農民工爭奪戰具里程碑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1-02-11 10:52:30  


“民工荒”事實上成為倒逼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的最有希望的自發性力量
  中評社北京2月11日訊/春節過後,各地再次出現“民工荒”,其中更是出現了“具里程碑意義”的東西部地區爭奪農民工的情形,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今日在東方網發表評論文章“東西部農民工爭奪戰具里程碑意義”,全文如下:

  春節剛過,各地的“民工荒”再次出現,和以往不同的是,歷來作為農民工輸出地區的中西部也加入了對農民工爭奪的行列,這使得東部的用工缺口尤甚以前。

  東西部爭奪農民工,這在近現代中國經濟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件,很多人對此的重大里程碑意義並未給予高度關注。目前關於此事的解釋大體有三大理由:一是不少東部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向中西部轉移。二是東西部的農民工工資差距在縮小,國家統計局2009年的調研顯示,東部地區外出打工者的月收入為1455元,中部地區為1389元,西部地區為1382元。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僅高5%,而5年前東部地區工資比西部地區平均高15%。也就是說,東部的低工資發展模式已經喪失了區域競爭的優勢。三是隨著劉易斯拐點的日漸趨近,農民工的總體供應逐年遞減,統計數據表明,目前農民工後備力量每年比高峰時供應量減少了600多萬人,三年差不多少了2000萬人。

  我們認為,如果將東西部農民工爭奪戰僅僅歸因於產業轉移、工資地區差距的縮小和人口紅利的喪失,恐怕低估了其對中國經濟的重大意義。東西部農民工爭奪戰的出現,和當年小崗村的變革一樣,既是農民救自身之舉,更是通過他們的“私力救濟”行為,推動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的舉動。東西部農民工爭奪戰更多地折射出東部在產業升級方面的滯後。在西部發揮“後發優勢”追趕的過程中,東部多年來卻依然依靠資源耗竭、廉價勞動力的懶惰發展模式獲得利潤,既沒有產業升級的動力,也沒有產業升級的必要。儘管多年來,學界、業界都在呼籲中國發展模式的轉型,呼籲推動中國產業的升級,但事實上,由於路徑的依賴和各地投機取巧,乃至於忽略農民工基本訴求的僥幸心理,東部的產業升級並沒有取得明顯的進步。

  但是,農民工自身的“升級”走在了東部產業升級的前面。應該說,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新一代的農民工無論在年齡、知識結構,還是價值觀等方面已經完全不同於第一代農民工。這個群體的特點是文化層次比較高,相當一部分從小跟著父輩在城市的邊緣地帶生存,身上既有父輩留下的痕跡,更有徹底擺脫父輩們艱難生活、融入主流城市生活的願望。很顯然,這是一個身份與思想割裂的主體,他們以農民的軀殼,懷揣著城市人的夢想,對於他們而言,生活的意義不是在一個生存環境惡劣的企業里謀求養家糊口。某種程度上他們的生存能力和勞動技能甚至比部分大學生都要強。對他們而言,就業已經是一個多項選擇題:在企業薪酬很低、工作環境很差的情況下,他們會主動有意識地做出其他選擇。

  就此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民工荒”事實上成為倒逼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的最有希望的自發性力量。其實,無論是經濟結構的調整,還是發展模式的轉型,本質上都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是財富的重新分配,在時下利益博弈日趨尖銳的情況下,政府的強制性政策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成效不會太大。而只有這種自發的、結構性的變遷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利益格局的重整。除此之外,西部通過這幾年的追趕,通過複制東部的發展方式,使得東部在農民工爭奪方面有了競爭者。這種競爭的倒逼,將使得東部要麼放棄目前的發展模式,要麼徹底被西部超越。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我們再也沒有聽到前幾年對勞動法和農民工工資的瘋狂叫囂,就是例證。

  當然,中國的農民工“升級”還有很大空間,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排名里,中國的勞動技能僅排在第59位,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原因是我們缺乏一個高端產業工人的供應結構。一個正常的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本的結構,應該是一個紡錘形,也就是說高級技工占35%,中級的占50%,低級的占15%。但我們現在最大最底層的部分是非技術人才,在技術人才中,45%是中級的,低級的也是40%左右,剩下的才是很少一部分的高級技工。這意味著中國的農民工在經過觀念和身份的升級之後,立即將進入產業技能的升級,而這種升級本身將成為最終逼迫中國產業升級的力量,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這種變化。

  東西部對農民工的爭奪會更加猛烈,這是肯定要寫入中國經濟史的里程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