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三大制度性難題不可不解

http://www.CRNTT.com   2011-02-14 09:02:44  


 
  這只能證明兩種可能:或者,相關部門確實沒有明確的理念,改革的關鍵時刻沒有掌舵者;或者,相關部門沒有人願意出面處理此事,試圖通過小規模試點以觀後效,後果同上。

  只有財科所所長賈康對媒體表示,東部地區以房產稅、西部地區以資源稅取代土地財政。很可惜,這不是權威說法,權威部門至今未發聲音,導致民情汹汹,將開征房產稅與開征燃油稅等同,將房產稅視之為剝奪民財的另一個手段。各地此起彼伏的強拆、越來越高的地價、越來越難以扼制的基建項目,使得房產稅改革尚未開始,就孕育了自己強大的反對者。

  不要再以摸著石頭過河為借口替自己蓋上遮羞布,要知道,三十年前摸著石頭過河起碼宗旨是明確的,往市場化方向與民眾富裕的方向前進。

  第三個難題是資源配置難題,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們的核心資源配置在向國有企業集聚

  文章認為,改革三十年後如果達成的共識是行政力量主導的進步,是對中國億萬人改革努力的褻瀆。如果北京共識只意味著行政強權配置資源的歡呼,我們就該把所謂的共識扔進垃圾堆。任何一個推動社會進步的共識都不會意味著對強權的回歸,對核心資源的全面壟斷。

  中國三十年篳路藍縷的強大絕不僅僅是因為行政手段強大,強大到可以在十年之內基本建成高速軌道網,而是一連串有利因素叠加到一起的結果。起碼包括如下因素:民間力量開始越來越深地參與市場配置,吃苦耐勞的公眾將錢存在銀行,使政府能夠輕鬆地通過銀行將資金輸血到大企業解決資金死結,土地資本兌現為財政困難買單。一旦上述某個量單出現逆轉會發生什麼可怕的後果——民間財富再也無力負擔高房價,銀行壞帳如2003年之前一樣猖獗,中國民營企業再也無法負擔高額成本——最後的決堤總是通過一個小小的、戲劇性的事件爆發。

  制度改革的滯後背後就是市場機制的失靈。我們一再看到悖反事實:中國處於高鐵大發展階段,技術進步訂單滾滾,但高鐵公司的贏利前景卻讓人擔憂,沙特項目的虧損再次提醒我們,高鐵大型企業並不遵循普通的商業邏輯;2010年中國銀行體系的稅後利潤會首次超過一萬億元;中國央企的盈利首次達到一萬億,這些數據卻無法帶來民生的大幅提升與土地財政的改良,財政捉襟見肘、民生依然艱難,所有的一切提醒我們,在財富創造機制、財富分配機制上已經出現嚴重的梗阻,再不治,就太晚了。

  改革關鍵時期,需要對真實歷史的尊重形成共識,需要對市場的尊重推進市場機制改革,以理智的頭腦與對常識的敬仰向明確而勇敢的決策致敬。物暢其流,民樂其生,自古以來,就是經濟根本。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