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台灣社會本土化推動藍綠政治板塊位移

http://www.CRNTT.com   2011-02-28 00:57:31  


 
  (二)在本土化轉型中理性的政策辯論難以抵擋對“本土價值”的道德追求

  台灣社會的本土化轉型仍在持續之中,“本土意識”作為“道德政策”在每次的選舉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選舉的實際情況觀察,此次五都選舉的選戰過程中看不到理性的辯論,看不到政見的論證,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兩岸政策、經濟政策等多數理性政策都是“利益分配政策”,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難以與“本土意識”等“道德政策”相抗衡。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吳宗憲撰文指出,“根據Meier及Mooney等學者的看法,‘利益分配政策’與相對立的道德政策不同的是,道德政策是‘政策倡議聯盟將該議題視為道德或罪惡,並且以道德訴求來倡議該政策’,正因為道德政策所涉及的是每個人‘最核心的價值’判斷,因此當選民遭遇這類議題時立場格外堅持”(注7)。而且“道德政策”專業性較低,公民容易參與並表達意見,故媒體也樂於報導這類簡單但具高度敏感性的政策議題。因此諸如族群認同、政府廉能、貧富差距等問題,格外容易引起民眾的關注。

  兩岸關係的和解,ECFA的簽訂,對台灣帶來了莫大的商機。在這次五都選舉中,國民黨以ECFA、花博此類的專業性較高的利益分配議題作為主軸,然而,因為這類政策非屬道德政策議題,自然無法吸引媒體及選民的注意。另一方面空心菜議題引導的是台北市貪污問題、鄭弘儀粗口事件引導的是陸生台生族群資源分配問題,反而容易引起選民關注,自然成為選戰焦點。

  (三)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導致部分台灣民眾希望通過支持民進黨來維護台灣的主體性

  在台灣社會本土化轉型的過程中,台灣“主體意識”逐步成型。台灣民眾面對大陸,一方面希望兩岸關係和平與穩定,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台灣的主體性。因此,針對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特別是ECFA簽署後,兩岸經濟關係的密切使得有些台灣民眾感到不適應。因為經濟因素確實會改變一些民眾的認同,使他們放棄民進黨走向中間,甚至轉向支持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但是,兩岸社會之間的差距會使另一些台灣中間選民,甚至藍營民眾因為對中國大陸懷有疑慮,對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感到不適應,擔心兩岸關係的發展危及台灣的主體性而選擇支持民進黨。這次民進黨在南部兩市選票大幅提升客觀反映了南部民眾對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的擔憂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